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猪价持续低迷,上市猪企加速去产能应对市场挑战

时间:2025-10-13 08:19:00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双节过后,国内生猪市场仍未迎来价格回暖的迹象。截至10月12日,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上市猪企陆续发布2025年9月生猪销售简报,数据显示三大企业销售均价同比、环比均出现进一步下滑。业内分析指出,猪价持续低迷直接冲击企业盈利,而供需失衡则是当前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

拉长时间线观察,自2025年春节以来,生猪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近期更创下年内新低。据中国养猪网10月10日数据,生猪(外三元)价格已跌至11.42元/公斤,同比降幅达35.22%,环比下跌14.58%。为稳定市场供需关系,国家自今年5月起多次召开产能调控座谈会,政策力度逐步加码,推动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


9月销售均价普降,行业盈利承压

根据9月销售简报,三大上市猪企销售均价连续三个月下滑。其中,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2.88元/公斤,同比下降30.94%;温氏股份毛猪销售均价13.18元/公斤,同比下降30.81%,环比下降5.18%;新希望商品猪均价12.89元/公斤,同比下降31.47%,环比下降4.80%。三家企业均表示,价格下跌主要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影响。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当前猪价已跌破多数养殖主体13—14元/公斤的成本线,对大型企业而言,长期低价将侵蚀利润空间和现金流稳定性;对中小养殖户而言,价格已触及生存底线,部分主体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旬以来猪价加速下行,9月呈现常态化下跌,10月创下新低,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政策与企业协同,去产能进程加速

本轮猪价下跌被业界归因于生猪产能集中释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78万头,接近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上限(正常保有量的105%)。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传导至商品猪出栏需约10个月,当前市场正处于前期产能释放阶段。

为稳定供需,国家相关部门今年多次出台调控措施。7月,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调减存栏、控制出栏体重;9月16日,发改委联合农业农村部召开座谈会,要求25家头部企业到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并推动各省同步落实调减。

企业层面,牧原股份、新希望等积极响应政策。牧原股份表示将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有序淘汰低产低效母猪,预计年底降至330万头,短期内不考虑新增母猪;新希望则称2023年至今能繁母猪存栏基本未增长,未来将通过提效降本维护市场稳定。

猪价拐点尚需时日,季节性需求或成变量

尽管去产能已启动,但市场供需调整存在滞后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8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为4038万头,占正常保有量的103.5%,生猪供应惯性增长。牧原股份在近期简报中将2025年仔猪出栏量预计区间从“800万头—1200万头”上调至“1200万头—1450万头”,反映供应压力仍存。

对于猪价拐点,业界普遍认为尚需时日。正信期货分析指出,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已进入压力期,本轮压力期持续时间及跌幅未达历史平均水平,未来道阻且长。不过,政策调控可能缩短压力期,减缓价格下跌幅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猪价真正拐点取决于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实质性调整。短期来看,冬季腌腊需求及春节消费旺季或推动价格企稳回升,但整体供应充足局面难迅速扭转,涨幅预计有限。江瀚则表示,若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数月环比下降并进入调控绿色区间下沿,明年年中后或逐步看到供给端收缩,叠加下半年传统消费旺季需求回暖,价格反弹动力将增强。

截至发稿,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均未就猪价下跌、成本控制及去产能等问题回复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函。

北京商报记者 郭秀娟 王悦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