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浙江宁波警方在劝阻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发现犯罪分子采用了一种新型“无痕”诈骗手段——通过诱导受害人删除聊天记录、App和转账记录,试图掩盖犯罪证据。该案中,被害人李女士在转账3万元后删除了相关App和聊天记录,险些陷入无法挽回的财务危机。
女子深陷虚假投资理财骗局
宁波市民李女士通过朋友介绍,接触了一款声称提供“高收益国债”项目的App。随后,她又被推荐下载名为“银信通”的App,该平台不仅提供投资“导师”授课,还有学员群聊中频繁晒出高额收益截图,营造出“稳赚不赔”的假象。
警方接到诈骗预警后,多次联系李女士核实情况,但她坚称自己未转账且不在宁波。然而,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发现,李女士实际并未离开当地,随即前往其工作单位进行当面劝阻。
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东郊派出所辅警 李腾:“她最初称转账是为了偿还朋友欠款,后又改口为老家装修款。但当我们要求查看相关合同或聊天记录时,她均无法提供,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怀疑。”
双账号分工+即时删除:骗子诱导“无痕操作”
经过半小时的反复沟通和反诈宣传,李女士终于承认自己参与了“高收益国债”投资,并已转账3万元。她手机界面的“干净”,实则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无痕操作”结果。
被害人 李女士:“骗子让我用两个账号登录,先用儿子的账号听‘投资老师’讲课,老师发链接后,再通过链接下载App到我的账号。”
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东郊派出所辅警 李腾:“李女士通过儿子账号接收的链接,下载了仿冒的‘中银香港’和‘银信通’App。骗子在‘银信通’中授课,诱导她在仿冒App中操作,所有涉诈记录均保留在她儿子的微信号中。”
对方还要求李女士完成操作后,立即删除手机中的理财授课App、投资App和转账记录,以实现“无痕”效果。
勿轻信高收益投资,拒绝“无痕操作”
这种“双账号分工+即时删除”的模式隐蔽性极强,若非警方及时介入,李女士后续追加的资金极可能全部损失。
警方提示,诈骗分子教授清除痕迹的步骤,旨在规避公安机关核查。手机虽可删除记录,但骗局终会留下痕迹。
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 毕李:“第一,国家项目不会通过个人微信或多账户操作;第二,正规投资不可能承诺稳赚不赔;第三,要求瞒着家人、回避警察、秘密操作的,一定是诈骗!”
(总台央视记者 陈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