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批赴港上市的4家机器人企业中,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成为唯一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9月26日,优艾智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营收计算,优艾智合已登顶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但其财务数据却暴露出技术领先与商业变现的深层矛盾。
2022-2024年,优艾智合营收从7789.6万元跃升至2.55亿元,但同期经调整净亏损累计达3.75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96.1%至6457.2万元。相比之下,同期赴港的天津望圆智能科技凭借泳池清洁机器人实现盈利,广州极飞科技与丰疆智能(FJD)则通过农业无人机等业务扭亏为盈,凸显出优艾智合在工业场景中的商业化困境。
优艾智合的核心团队源于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其开发的Fusion SLAM技术架构实现商用。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27.6%,但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3290万元激增至6457.2万元。公司解释称,亏损扩大源于“产品创新、技术提升、规模化生产及客户拓展的集中投入”,并预警“未来可能持续亏损”。
对比同期企业,丰疆智能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达2193.4万元,而优艾智合的亏损规模已接近其营收的一半。天使投资人郭涛指出:“工业机器人领域需要前期重资产投入,‘短期亏损换长期市场份额’的逻辑合理,但关键在于单位经济模型的优化进度。”
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研发开支同比激增82%至4264.2万元,销售及营销费用增长40%至3752万元。公司计划继续投资核心控制器、多模态感知技术等关键领域,并扩大销售团队。这种“双轮驱动”策略虽有助于技术壁垒构建,但也加剧了财务压力。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提醒:“需重点关注复购率、毛利率及客户结构稳定性。”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2024年客户复购率超70%,半导体产业市场份额居中国第一,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但2025年上半年,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7.2%跃升至25%,客户集中度风险凸显。
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92亿元增至2030年的1569亿元,但优艾智合的“工业优先”战略正面临激烈竞争。千寻智能副总裁孙荣毅透露,其商业化路径同样遵循“工业-商用-家庭”的递进策略,凸显行业对工业场景的共识。
比达分析师李锦清强调:“产品形态不重要,关键在于找到真实需求并形成商业闭环。”优艾智合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11.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8.1%,现金流达1.77亿元,但赎回负债同期增至16.47亿元,主要源于股权融资。
“观察企业需遵循决策优先级:毛利率判断价值链地位,现金流验证需求刚性,研发投入产出比评估技术优势。”郭涛指出,“需警惕实验室数据与实际落地脱节的‘技术空转’现象。”
目前,优艾智合已服务超300家客户,但渠道销售客户数量未公开。在工业机器人赛道,这家“全球第一”能否突破亏损魔咒,将取决于其技术商业化能力的进化速度。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