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华尔街新共识:股市高估值或成‘新常态’

时间:2025-09-30 08:03:12 来源:华尔街见闻官方 作者:华尔街见闻官方

当市场怀疑论者不断警告股市估值已攀升至危险高位时,华尔街却涌现出一股新的声音:或许,是时候重新定义‘昂贵’了。

近期,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分析师建议投资者,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市盈率认知。美国银行的策略师团队在上周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股市的高估值应当被视为一种‘新常态’,而非期待其回归到过去那个‘均值回归’的时代。他们认为,标普500指数的估值中枢已经发生了结构性上移,这一变化背后有着美国经济衰退减少、经济向技术或服务业转型、以及企业利润稳定性提高等多重因素的支撑。

这一观点与资深华尔街策略师Jim Paulsen的近期分析不谋而合。Paulsen的研究显示,标普500指数的估值中枢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上移,这一趋势削弱了将当前人工智能热潮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直接类比的悲观论调。

这一转变引发了投资界的深刻思考:在估值目标持续移动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如何判断?它是否会继续以相似的速度进入‘未知领域’?这场关于估值范式的辩论,正在深刻影响着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回报的预期。

估值中枢的结构性上移

数据显示,美国股市的估值范围在本世纪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Jim Paulsen的分析,标普500指数过去30年的滚动平均市盈率,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约14倍,上升至如今的约19.5倍。而在1900年至90年代中期的近一个世纪里,该比率一直稳定在13.5倍至15.5倍的狭窄区间内。

Paulsen对此表示:

‘估值相较于以往正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即估值范围存在持续上行的趋势。’

Paulsen进一步分析指出,估值中枢的上移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因素的支撑。他提到,美国经济的衰退频率已经大幅下降,从战前的约42%的发生概率在过去30年降至仅10%左右。同时,美国经济已经从工业主导转型为技术与服务业主导,市场也更偏重于那些能够支撑更高估值的成长股。

此外,其他结构性变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电子交易的普及以及个人和国际投资者参与度的提高,改善了股市的流动性。Paulsen称之为‘利润生产率’(即每单位就业所创造的实际利润)的永久性提升,也为估值提供了向上的偏向。最后,历史进程中不断加速的创新周期,同样是推高估值的动力之一。

成分股变化支持高估值

Paulsen并非唯一认为高估值有其合理性的市场观察者。美国银行的策略师团队也在近期呼应了这一观点。美银股票与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在9月24日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当前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内在属性,为不断膨胀的估值倍数提供了支撑。

Subramanian指出,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如今指数中的公司具有更低的财务杠杆、更低的盈利波动性、更高的效率以及更稳定的利润率。她强调:

‘该指数与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或许我们应该将今天的估值倍数作为新常态的锚点,而不是期望均值回归到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

‘重新锚定’而非无限上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估值会无限期地持续攀升。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的首席股票策略师Jonathan Golub提出了一个更为温和的看法,他认为市场并非处于‘估值持续向上漂移’的状态,而是‘重新锚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

Golub解释称,上世纪70和80年代估值之所以如此之低,部分原因是当时极高的利率推高了资本成本,威胁到企业的运营能力。他认为,如果未来借贷成本出现类似的大幅飙升,估值倍数可能会回落至几十年前的平均水平。不过,他补充说,目前并未看到这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