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山东夫妇‘半卖半送’退出冠中生态:股权转让背后的资本博弈

时间:2025-09-30 03:18:58 来源:壹只灰鸽子 作者:壹只灰鸽子

在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实控人的决策往往暗藏资本博弈的深层逻辑。有人选择坚守阵地,有人则选择‘落袋为安’——而退出方式的精妙设计,往往比退出本身更值得推敲。

近日,生态修复领域上市公司冠中生态(300854.SZ)的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创始人李春林、许剑平夫妇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将公司控制权转让给外部资本。这对山东籍‘夫妻店’老板的操作,堪称资本市场的‘教科书级’退出案例。



股权结构暗藏玄机:从绝对控股到‘零投票权’

作为冠中生态的联合创始人,李春林、许剑平夫妇在公司上市前合计持股超65%,即便经历IPO稀释后仍持有50%股权。按照常规控制权转让逻辑,接盘方需收购至少25%股权才能获得实控权,若想坐稳位置则需接近30%。但高比例股权收购意味着巨额资金压力,这成为创始人套现的‘拦路虎’。

此次交易中,夫妇二人祭出‘股权转让+表决权放弃+承诺不争权’的三重组合:仅转让10%股权(作价2.2亿元),同时签署《表决权放弃协议》主动放弃剩余40%股权的投票权,并书面承诺‘不再谋求控制权’。这一系列操作相当于将实控人位置‘白送’给接盘方,彻底打消了买方的顾虑。

2.2亿控制权转让的‘资金魔术’

更精妙的是资金安排。就在控制权转让公告发布同期,冠中生态宣布拟以3亿元现金收购一家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而该标的的第一大股东正是本次控制权接盘方。按持股比例测算,接盘方可从这笔交易中回收约1.6亿元现金。这意味着,实际控制权收购成本被压缩至6000万元——仅用行业平均水平1/5的资金,就完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更迭。



资金链疑云:1.7亿现金如何撬动4.7亿交易?

这场资本游戏的资金来源引发质疑。冠中生态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仅1.7亿元,而同期需完成3亿元AI公司收购和2.2亿元控制权转让对价支付,资金缺口高达3.5亿元。市场猜测,公司可能通过举债方式为实控人离场铺路,而收购标的的AI概念恰好成为转移市场注意力的‘烟雾弹’。

业绩暴雷早有预兆:四年净利润缩水80%

回顾冠中生态的财务轨迹,或许能理解创始人急流勇退的动机。公司2021年IPO时净利润达7800万元,营收超4亿元,但次年即出现业绩变脸:2022年净利润跌至5600万,2023年进一步缩水至3400万,2024年更是爆出7000万元亏损。营收规模也从2021年的4.3亿元萎缩至2024年的1.45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5000万元,不足巅峰时期的1/8。



事实上,李春林夫妇的退出计划早有苗头。2024年股票解禁后,两人即通过转让6%股权套现7000余万元。此次‘半卖半送’的控制权转让,更像是按既定路线完成的最终动作。

跨界AI收购:是战略转型还是资本腾挪?

这场控制权变更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对AI公司的收购。在主营业务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冠中生态选择押注人工智能这一热门赛道,但市场质疑声不断:一家生态修复企业是否具备AI技术积累?3亿元收购价是否合理?更关键的是,这笔交易是否仅为配合实控人退出而设计的资本运作?

截至目前,冠中生态尚未披露AI收购标的的具体财务数据,但这场‘股权转让+跨界收购’的组合操作,已为A股市场贡献了一个经典的资本运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