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百元重疾险来袭!一年期创新产品如何改变保险市场?

时间:2025-09-29 22:18:11 来源:21金融圈 作者:21金融圈


全文共2517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百元撬动百万保额”——这样的宣传语正在互联网保险平台频繁出现。与传统重疾险动辄数十年甚至终身的保障期限不同,近期多家险企推出的创新型一年期重疾险,以百元级保费和灵活的保障期限迅速吸引市场关注。

一边是传统重疾险销量持续下滑,另一边则是短期重疾险产品的强势崛起。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正推动保险行业向更灵活、更普惠的方向转型。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孙诗卉

编辑 | 曾芳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多家保险公司集中上线短期重疾险产品。例如,众安保险联合蚂蚁保推出“健康福·百万重疾(保1年)”,元保联合泰康在线推出“元保·百万重疾险”,阳光财险联合蚂蚁保平台推出同名产品等。与传统长期重疾险相比,这类产品的保障期限通常仅为1年,且保费控制在百元价位。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表示,短期重疾险的兴起既是顺应监管对健康险业务风险管理、偿付能力和精算合规的要求,也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消费者对灵活、可负担、高性价比的健康保障需求显著增强,尤其是年轻人群和首次购买保险的客户。

在此背景下,以低门槛、高杠杆为特征的产品成为创新方向。灵活、门槛低、保障清晰的健康保障方案,使更多人能够在有限预算下获得有效风险保护。

不过,多位专家也提醒,短期产品虽受欢迎,但居民需关注长期险与短期险、医疗险与重疾险的互补性,以形成全面保障。


低门槛、高杠杆:短期重疾险的核心优势

记者通过比对发现,与传统长期重疾险相比,一年期重疾险在价格上具有显著优势。例如,30岁男性撬动20万元保额,一年保费通常在200元上下浮动,与医疗险价格相差无几;即便是百万保额,其一年保费也在千元以下。而传统长期重疾险要获得20万元保额,价格通常在2000元以上。

短期产品的“低保费、高杠杆”特点,颠覆了传统重疾险的定价模式。最高70周岁可投保,月缴保费最低仅需几十元,让重疾险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这类产品的出现可满足工薪阶层、年轻人等群体对低成本、高杠杆保障的迫切需求,同时为保险公司开拓新客户市场。

他进一步指出,短期重疾险具有保费低(百元级)、投保灵活(多种方案可选)、年龄覆盖广(最高70岁可投)等优势,并通过分段赔付等创新模式,用较少保费获得高额保障。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期重疾险将原本长期、高单价的重疾险改造成了短期、极低门槛产品。其运营更为灵活,客户可以视市场产品创新趋势,每年调整自己的产品方案;或借助产品设计规则,免健告升级至新版产品方案。


传统重疾险的挑战:市场占比下滑与利率压力

短期重疾险的崛起,与传统重疾险面临的挑战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传统重疾险一度占据健康险市场近60%的份额,但自2018年以来连续五年出现负增长。随着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产品的兴起,2023年重疾险收入进一步腰斩至200亿元,医疗险市场占比首次接近重疾险。泰康保险《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专业化时代的增长密码》显示,2024年全国医疗险规模首次超过重疾险,以约44%的占比成为健康险第一大险种。

除了医疗险产品的冲击外,产品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行也给重疾险定价造成了压力。继2023年、2024年两次下调后,今年8月31日,市场产品再次切换,普通型产品利率从2.5%下降至2.0%,这意味着传统型保险产品的价格将进一步上调。

业内人士分析,经过多次预定利率的下调,当前长期重疾险的保费较高,难以兼顾长尾人群,普惠性受到质疑。此外,过去长期重疾险的快速增长依赖于具备保险意识与支付能力的客户,而这类客户群体已逐渐被开发殆尽,导致下一步增长面临挑战。

朱俊生指出,传统重疾险面临的挑战包括:

  • 长期保障产品通常需要锁定较高保费,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使资产与负债匹配成本增加。
  • 销售难度加大,高保费、长期缴费模式对部分中青年客户吸引力有限,加之市场逐渐成熟,客户对长期承诺的意愿下降。
  • 产品复杂度高:保障条款繁多、可选责任复杂,客户理解成本高,影响购买决策和销售效率。

从理赔数据来看,中国人均重疾险保额仍然偏低,件均赔付不足10万元;而重疾险年新单保费不到最高峰的20%。

蚂蚁保重疾险负责人邱翔表示,保障不足与市场下滑并存,促使保险公司和平台开始在重疾险产品上持续创新,期望推出更适配用户需求的产品。


专家建议:长期险为基石,短期险作补充

与医疗险类似,消费者对短期重疾险的续保问题存在顾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中位数为42.12%,行业平均值约45%,多数消费者因高免赔额难以获赔。

业内人士认为,产品期限短是赔付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多数短期健康险保障期限仅为1年,客户可能连续购买多年才会触发理赔,导致单年度赔付率偏低。

朱俊生补充道,当前以短期医疗险为主的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偏低,一方面是部分产品通过高成本渠道销售(如代理人、平台合作等),成本转嫁在保费中,使得赔付占比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购买此类产品的多为年轻、健康状况较好的客户,重大疾病或高额医疗事件发生概率低。此外,为保证可持续经营,保险公司在定价时通常采取稳健策略。

他建议,可通过适度延长保障期限或提供多年度续保选项,提高理赔触发可能性,平滑赔付节奏。同时,探索精细化定价、分层理赔策略以及控制渠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多款短期重疾险设计了分段式赔付模式。例如,首次确诊重疾后,可一次性获赔100%基本保额;之后1年内,住院且因重疾接受手术治疗或因重度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肿瘤免疫疗法/质子重离子疗法,按月可获赔10%基本保额,最多可赔10个月。

邱翔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过去较难治疗的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心脑类疾病,治疗手段不断增多、患者生存期逐渐提高,同时也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和对健康的持续关注。与传统产品的一次性赔付方式不同,分段式赔付使患者在不同治疗、康复阶段有源源不断的持续赔款,让钱用在刚需的节点上;同时,这样的产品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保障杠杆、降低了用户的投保门槛。

不过对于短期重疾险能否成为市场主流,多位专家认为还是应以长期重疾险作为健康保障的基石,短期重疾险可以作为入门保障或补充。

龙格提示道:“续保可能存在困难,这类产品通常不保证续保。若产品停售、被保险人健康状况恶化或超出承保年龄,或者生病理赔后,次年可能无法续保。”

他建议客户先购买医疗险,后再考虑重疾险;也可以同时购买短期重疾险和长期重疾险,甚至终身重疾险。

蚂蚁保数据显示,近四成百万重疾险用户同时持有百万医疗险保单。邱翔表示:“医疗险报销治疗费用,重疾险补充康复收入损失,通过这样的双重保障模式,用户可系统性应对重疾带来的直接医疗支出与隐性经济损失,极大程度降低因病返贫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