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平安消费金融APP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遭通报

时间:2025-10-14 12:09:40 来源:经理人杂志 作者:经理人杂志

日前,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对27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进行了公开通报,其中平安消费金融旗下的“平安消费金融”APP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问题被列入名单。



图源:上海通信管理局官方发布

针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明确要求相关企业立即整改,并对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自评估,以确保合规运营。

近年来,移动APP权限滥用、个人信息违规收集与使用等问题屡见不鲜。从综合监管部门的持续性通报来看,移动APP尤其是部分金融类APP在建设与运营中的合规管理问题频发。以“平安消费金融”APP为例,经理人网注意到,早在2021年5月,国家网信办的通报中就曾指出该APP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事实上,合规管理缺失问题不仅体现在APP层面。观察平安消费金融的整体经营情况可以发现,其在合规规范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2024年7月,平安消费金融因个人消费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消费者投诉渠道管理不尽职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罚款145万元。

与“消费者投诉渠道管理不尽职”相对应的是,平安消费金融贷后催收类的消费者投诉量尤为突出。根据官网披露数据,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通报涉及平安消费金融的投诉案件达120件,投诉类型主要集中在贷后管理类、产品营销类、业务政策类。

经理人网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截至10月13日,与平安消费金融及旗下产品“小橙花”相关的投诉条目已超过千条。虽然与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过万的投诉量相比,平安消费金融的投诉量相对较少,但在投诉完成率方面却远远不及。

从具体投诉内容来看,除了“暴力催收”“高利率”等常见问题外,消费者对平安消费金融客服服务效率的投诉也不在少数。例如,投诉编号为“17374138310(2024年7月1日)”的投诉指出,“客服敷衍了事,没有指示客户如何操作解决问题”。



平安消费金融违规行为的屡禁不止,或许与其寻求业务增长的迫切需求有关。

2019年10月,平安集团在财报中公布拟合资设立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同年11月,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仅过五月便经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成为保险系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达50亿元。其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融熠有限公司出资14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8%;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13.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7%;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7.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15%。

彼时,在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前三分别为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分别为70亿元、40亿元、38.68亿元。平安消费金融甫一成立,注册资本便超过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

即便近年来平安消费金融未曾增资,其资本规模也位列行业前列。在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前五分别为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则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同位列第六。

然而,平安消费金融的业绩虽保持增长,但与行业头部消金公司相比仍有差距。因平安消费金融未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暂以2024年数据观察。该年度,平安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5.19亿元,同比增长24.59%;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108.16%;截至2024年末的总资产为542.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6%。

同期,蚂蚁消费金融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2.13亿元、30.51亿元;招联消费金融营收为173.18亿元,净利润为30.16亿元;马上消费金融营收151.49亿元,净利润22.81亿元。平安消费金融与头部公司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今,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不同分层的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已然白热化。为寻求增长,平安消费金融在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即便在监管部门对各类金融市场乱象保持处罚问责高压态势的情况下,金融类用户数据价值较高,同时也有助于其线上营销、风控等用户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8月29日平安消费金融发布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告,高峥因个人原因于8月14日辞去副总经理(分管风险)一职。

来源:经理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