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2027年BEST装置建成,中国可控核聚变领跑全球,企业布局加速

时间:2025-10-14 14:10:00 来源:览富财经网 作者:览富财经网

国庆期间,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热情。随着项目稳步推进,相关企业股价在10月14日早盘集体拉升,合锻智能(603011.SH)盘中触及涨停,安泰科技(000969.SZ)、白银有色(601212.SH)等涨幅均超7%,中国核建(601611.SH)亦涨6.53%,市场对可控核聚变的关注度持续飙升。



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持续领跑全球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在地球上“重现太阳”的前沿科技,其核心是通过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使氘、氚等氢同位素发生聚变反应,并实现安全可控的能量释放。相比传统化学反应,单次聚变释放的能量高出百万至千万倍,功率密度远超燃烧。若技术实现产业化,可控核聚变将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碳减排的终极解决方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分为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三种,其中磁约束路线因技术成熟度最高,成为世界级工程和众多企业的主流选择。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实现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1月,全超导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10月1日,BEST装置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标志着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该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平台,其偏滤器靶板等核心部件已启动超1亿元的招标,建设进程稳步推进。

国内企业创新成果显著,订单不断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国内多家企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合锻智能在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已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聚变堆Inconel718超级螺栓100%自主研制,并深度参与偏滤器及包层项目研制,承担关键制造工艺开发。

其他企业亦紧抓机遇:中洲特材(300963.SZ)凭借高温合金材料独家中标BEST核聚变真空室支撑部件,订单金额达1.8亿元,其供应的第一壁材料耐温突破2000℃,项目订单占核电收入40%;东南网架(002135.SZ)于2024年中标聚变新能预埋件采购,并新增“可控核聚变”概念,积极拓展绿色低碳能源市场;新风光(688663.SH)参与可控核聚变电源项目,与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宏微科技(688711.SH)与头部核聚变装置厂商达成合作,推动高压模块在背景磁场电源中的应用;中航光电(002179.SZ)跟进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下游需求,部分产品已实现配套。

政策持续发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中国在政策端持续发力,推动核聚变行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核聚变列为重点领域,要求打造全链条装备体系;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填补传统核裂变堆与粒子加速器监管空白;同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通过,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究。此外,“人工智能+能源”实施意见将AI技术纳入等离子体预测控制路径,为聚变装置稳态运行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据研究机构IgnitionResearch预测,若核聚变完全实现商业化,到205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超万亿美元,其中超导磁体空间超千亿美元。聚变工业协会(FIA)报告显示,2021-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呈现爆发式增长。中航证券指出,可控核聚变有望引领科技革命,成为能源领域“终极解决方案”,率先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将占据全球能源话语权,相关布局企业将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