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江苏老板王燕清:从电容器到锂电池,全球设备龙头的崛起之路

时间:2025-10-14 12:14:56 来源: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韬略



“走好第一步,更要走好每一步。”——这句话,或许是对江苏企业家王燕清创业历程的最佳注脚。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从电容器设备到锂电池龙头:一次“卖铲人”的逆袭

2011年,联想旗下君联资本投资经理葛新宇在苏锡常地区“扫盘”时,发现了一家名为先导智能的企业。这家由无锡农家子弟王燕清创办的企业,当时已是中国电容器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但面对资本的橄榄枝,王燕清却直言:“我们没有融资打算。”

王燕清的底气源于他的创业基因。1982年,16岁的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主攻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后进入无锡县无线电二厂,13年间从设备工程师成长为技术专家。1999年,他借8万元租下旧仓库,带着两名退休工人创办无锡先导电容器设备厂,专攻电容器生产设备。

“很多人做电容器,就需要很多人做设备。”王燕清的逻辑与“淘金热中卖铲子”异曲同工。他白天是首席专家,晚上睡在纸板箱上,把仓库隔成“前厂后家”,带着妻儿住了四年。这种“苦行僧”式的奋斗,让先导陆续推出卷绕机、分切机等设备,赶上中国工业化浪潮,订单接到手软。

成本管控:制造业的“隐形武器”

先导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成本。当同行“照方抓药”采购元器件时,王燕清通过大单、长单锁定供应商,换取价格优惠。省下的成本既是利润,也是市场攻坚的弹药。2001年,日本松下找上门,要求开发每分钟生产30个电容器芯子的卷绕机(当时松下设备仅能生产20个)。王燕清咬牙接单,最终技术突破让先导品牌一炮打响。

到2011年,先导已是中国电容器设备龙头、全球前三。但王燕清的野心不止于此:“要做高端产品,干到世界最高水准。”

转型锂电池:押注未来的关键一跃

2008年,先导成立锂电事业部,2010年成功研制锂电池卷绕机、熔接机等设备。葛新宇看中的正是这一转型:锂电池是确定性机会,而“造铲子”的设备商将最先受益。当时,全球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商日本索尼已是先导客户。

但王燕清的顾虑在于:动力电池大规模商用尚早,资本进场可能带来压力。葛新宇用激将法打破僵局:“如果您更有雄心,想把先导做得更大,可以跟我们合作。”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使动力电池未爆发,设备也可用于光伏、储能等领域。

2011年,先导接受君联资本投资,并获得苏州星恒这一国内首个锂电池客户。实干家一旦被梦想点燃,便势不可挡。2012年,苹果向ATL提出电池设计变更需求,ATL因日韩设备价格过高转向先导。先导以比进口设备低50%的价格、丝毫不输的性能拿下订单,为后续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埋下伏笔。

绑定宁德时代:与一流客户共成长

2014年,宁德时代从ATL独立,先导顺势成为其设备供应商。台湾企业家郭台铭曾说:“一流客户能激发你的成长,让你也成为一流。”先导与宁德时代的关系正是如此:宁德时代踩准产业节点,先导则在其带动下成为行业龙头。

2017年,宁德时代以11.84GWH装机量问鼎全球,先导同步冲上锂电设备世界第一,客户涵盖索尼、松下、LG化学、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巨头。2014年营收3.06亿元,2018年飙升至38.9亿元,年均翻番增长。

收购泰坦新动力:补全锂电设备全链条

2017年,王燕清拿出13.5亿元收购成立仅三年的泰坦新动力。这笔钱是先导多年积蓄,老员工和社会朋友都为他捏汗,但王燕清看好其价值:锂电池生产分前、中、后三段,前端设备标准化高、毛利率低,中后段设备标准化低、客户愿为定制方案支付高溢价。先导已覆盖前中段,泰坦新动力主营的后端化成分容产线,正是补全最后一块拼图。

收购后,先导成为前中后全线贯通的锂电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可提供从电芯生产到储能的全流程设备支持,包括定制研发、生产、调试、维护等服务。同时,其“成本大法”进一步升级:核心部件自研自产,将采购溢价转化为利润;研发团队与头部客户共同开发新一代产线,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即插即用”式效率最大化。

市值千亿:从“卖铲人”到行业规则制定者

2015年,先导登陆深交所。上市时,王燕清与葛新宇预期五年内市值超200亿元,但仅用两年便实现。2021年,全球锂电池爆发,先导市值突破千亿,最高达13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设备与制造方案提供商。

此后,尽管锂电池装机放缓,先导增速回落,市值一度缩水至不足300亿,但其创新步伐未停。2023年,推出智能工厂穹顶系列产品线,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产线,实现无人化数字工厂,市场占有率超30%(中国)和20%(全球),行业第一地位从未动摇。

固态电池:下一个千亿级机会

2025年,先导智能股价重回千亿大关。中报显示,半年营收66.1亿元,同比增长14.92%,净利润7.4亿,同比增长60%。支撑股价的不仅是业绩回升,更是固态电池的重大预期: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更安全的固态锂电池是产业升级方向,但需重新开发核心设备。

先导再次赢得先机。其固态电池设备已进入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知名车企和新兴电池客户供应链,并获复购订单。这得益于王燕清的远见:2018年便关注固态电池进展,通过与客户交流预判工艺路线,并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制造业的“科技基因”

先导的研发比例常年保持在10%,2024年行业调整期甚至升至14%(华为、中兴、大疆约15%,联想、TCL、小米约3%-5%)。这种投入让其提前储备固态电池设备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最确定性的玩家。

“以极致成本控制、效率管理和前瞻性技术投入,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提供基础设施。”——这是先导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制造业问鼎世界的路径。

结语:实干家的超级赛道

2011年那次会面,葛新宇和王燕清都未料到锂电池产业的今天。当时最乐观的行业报告,在今天看来仍显保守。制造业没有捷径,但先导证明了:成本、效率、苦干实干,加上资本与技术的翅膀,足以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构筑起体系性优势。

这条路径,本身就是一条超级赛道。


▲来源:先导智能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