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当地时间10月13日,OpenAI与博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开发总容量达10GW(千兆瓦)的定制AI芯片。这一合作中,OpenAI主导芯片设计,博通负责2026年下半年起的开发与部署,标志着AI算力争夺战进入新阶段。
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创企业,OpenAI近期连续抛出重磅合作:与甲骨文签署五年期3000亿美元算力采购协议;与云计算服务商Coreweave签订224亿美元合同并投资3.5亿美元;与微软达成营收分成协议。在硬件领域,其战略版图同样激进:
这一系列布局预计将为OpenAI带来超30GW的算力支撑,部分观点认为已形成AI生态的“闭环”。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指出:“这并非简单闭环,而是构筑更高技术壁垒的生态竞合,将加速行业马太效应。”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揭示了这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供应商资助客户、交叉持股、收入集中趋势显著。截至2025年二季度,OpenAI在微软、甲骨文和Coreweave三家公司8800亿美元RPO(剩余履约义务)中占据超3300亿美元,合同依赖度持续攀升。
财务数据显示,OpenAI面临巨大资金压力:2025年预计消耗80亿美元,2029年现金消耗将达1150亿美元,而今年营收仅130亿美元,2030年目标突破2000亿美元。CEO山姆·奥特曼承认,过渡期需合作伙伴举债,OpenAI将提供融资支持。
小苗朗程投资管理合伙人赵沛舟分析:“通过互相投资形成收入闭环,短期看似坚不可摧,但百亿级收入能否支撑千亿级资本开支、兑现万亿估值仍是未知数。”摩根士丹利警示,RPO期限延长增加取消风险,长期合同更易面临重新谈判,投资者难以全面评估系统风险。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意大利科技周上直言:“AI正处于产业泡沫中,但如同生物技术一样,最终社会将获得巨大效益。”硅谷投资者则指出,OpenAI的业务模式比谷歌或微软更资本密集,且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这场战略豪赌的成败取决于AI使用量能否持续指数级增长。若增长停滞,推高股价的投资热情可能迅速退潮。但无论如何,OpenAI的激进冲刺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与商业世界的边界——泡沫终将破裂,但技术沉淀将永久改变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