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市场低迷期后,小熊电器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展现出了复苏的强劲势头。据其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小熊电器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显著的业绩增长,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具体来看,小熊电器上半年实现营收25.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94%;净利润方面,更是达到了2.049亿元,同比增长27.32%。这一数据与去年上半年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小熊电器的营收下滑了8.97%,净利润下滑了32.01%。显然,今年上半年小熊电器的业绩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反转。
如果进一步分析单季度业绩,小熊电器在二季度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二季度,小熊电器实现营收12.1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9.58%;净利润方面,也实现了7516万元,增速惊人地达到了641.5%。这一增速不仅超过了小熊电器前几年的平均水平,更在净利润增速上创下了新高。
然而,尽管小熊电器的半年度业绩表现出色,但资本市场对此却并未给予充分的认可。在财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小熊电器的股价虽然高开,但随后迅速走低,盘中一度大跌超过7%,最终收盘下跌3.58%。截至最新收盘,小熊电器的总市值为77亿元,今年以来股价仅上涨约4.5%,远远跑输市场指数。
业绩往往能够反映企业当下的经营状况,而股价走势则更多地体现了市场对企业未来的预期。从小熊电器的股价走势来看,尽管当前业绩表现不俗,但市场资金对其未来的增长预期并不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小熊电器业绩复苏的“秘密”有关——国补政策。
今年1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家电以旧换新和购新补贴的两份重要文件,明确了对个人消费者购买特定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家电产品给予补贴。与去年的政策相比,今年的“国补”对家电品类进行了扩容,新增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小家电品类。这意味着,小家电正式被纳入了“国补”的范围之中。
在新“国补”政策的推动下,小家电市场的销售额实现了明显增长。据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国内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达到了319亿元,同比上涨9.3%;线上零售额更是达到了256亿元,同比上涨12.4%。作为小家电行业的龙头,小熊电器无疑从这一政策红利中受益匪浅。
小熊电器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到,报告期内的主要经营业务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而言,厨房小家电业务在国补政策的刺激下,整体零售额实现了同比上涨。根据京东消费及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仅今年6月5日至7月24日期间,电煮锅、茶饮机、擦窗机器人等智能小家电的销售额就实现了倍速增长。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小熊电器还成立了厨房事业部,并调整了厨房小家电的品类策略。报告期内,厨房小家电业务实现了营业收入16.73亿元,同比增长5.02%。
然而,依赖“国补”政策带来的业绩增长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一旦“国补”政策停止,小熊电器的业绩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即便“国补”政策能够持续,但其带来的效果也可能会逐渐衰减。这意味着,尽管小熊电器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但下半年或2026年仍可能面临业绩增长困境。
近年来,小熊电器的市场表现一直不算太突出。除了2020年“宅经济”爆火时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外,其余时间的表现都相对平凡。这实际上与小家电的特性有关。与白色家电相比,小家电解决的是“生活品质与情感愉悦”问题,其需求具有弹性,极易受经济环境、消费信心和流行趋势的影响。
由于小家电的“非必要性”特征,目前小家电行业正面临着多重困境。为了创造新需求,小家电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品;为了维持市场热度,又必须持续投入高额的营销费用;而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又难以建立如白色家电巨头那般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和稳定的用户忠诚度。
作为小家电行业的龙头,小熊电器也陷入了上述的行业困境。其中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小熊电器为了驱动营收增长而不断推出新品。财报显示,小熊电器目前有1000多款产品对外销售,产品适用对象涵盖了婴幼儿、青年、中老年人群及其生活与工作的不同场景。与2022年相比,小熊电器的SKU数量接近翻番。然而,大量的产品也导致小熊电器库存高企,今年上半年库存达到了7.159亿元。
当然,通过产品推新来驱动业绩增长的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从研发投入来看,小熊电器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多。今年上半年,小熊电器的研发费用仅为1.062亿元,而同期的销售费用则高达4.304亿元。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接近4倍,这一数据凸显了小熊电器“重营销、轻研发”的趋势。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无论主营是小家电还是白色家电,想要构筑起核心的护城河,都必须经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小熊电器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从核心产品上实现突围,这才是其破局的关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