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屈宏斌解读:理工科定力如何铸就中国经济升级底气

时间:2025-10-16 16:05:58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屈宏斌系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其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人才战略。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指出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定力’已成为经济升级的核心支撑。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诞生于工业时代的口号,曾深刻影响中国专业选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理工科毕业生是工厂与研究所的‘香饽饽’,他们用图纸与公式浇筑起中国工业化基石。然而,2000年后金融与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改写了轨迹:华尔街精英年薪百万,开发商财富神话频现,‘弃理从商’成为潮流,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长期占据高考志愿热门榜,分流了本应投向理工科的优质生源。

但市场风向终会转变。随着金融去杠杆与房地产调整,‘造富神话’降温,而科技突破与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到芯片自主突破,从人工智能应用到航空航天探索,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本科阶段理工类在校生占比稳定在41%,研究生阶段理工农医类毕业生占比达58.5%,博士阶段更飙升至80%。超半数学生坚定选择理工科,这份‘不为短期红利所动’的定力,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底气。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其专业分布数据印证了这份定力。以工科见长的合肥工业大学,2025级新生中理工科专业占比约7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录取分数线常年位居前列,2024年平均录取分数超出投档线20分以上。综合性大学中,南京大学2026届本科毕业生里理工科专业占比达64.5%,其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学院毕业生进入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科技企业的比例逐年提升,202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3%,85%以上就职于科技领域。即便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复旦大学,本科招生中理工科占比也近40%,其微电子学院毕业生2024年平均获得3.2个芯片设计企业offer,起薪较2020年增长45%。

数据背后是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韧性’。2010-2020年商科最热门期间,我国理工科高校招生规模仍稳定增长:本科理工类招生人数从130万增至180万,增幅38.5%;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5万增至48万,增幅92%。这种稳定节奏为科技产业储备了庞大人才池。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4年我国产量达1300万辆,占全球60%以上,背后是每年近10万车辆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支撑。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4年招聘的技术岗位中,80%以上要求理工科背景,电池研发、智能驾驶岗位需求同比增长60%。芯片领域,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5%,支撑这一增长的是每年约5万微电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2024年新入职员工中理工科背景占比超95%,博士学历人才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12%。

理工科人才的稳定供给不仅支撑传统产业升级,更催生新兴产业崛起。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2024年全国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达5万人,较2018年增长4倍,这些人才进入百度、阿里、商汤科技等企业后,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长征系列火箭发射56次,再创历史新高,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比达65%,90%以上拥有理工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正是这些人才让中国航天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然而,人才培养的‘定力’需与产业发展的‘活力’匹配。当前,我国每年提供500万以上科技工程技术人才,但部分领域仍面临‘人才供需错配’:传统制造业基础技术岗位缺口达3000万,不少企业‘招不到能熟练操作精密设备的工程师’;新兴领域如芯片设计、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的顶尖人才仍需从海外引进,2024年集成电路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占比达35%。此外,40%的科技企业认为应届理工科毕业生需要6个月以上培训才能胜任岗位,短板集中在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上。

解决这些问题需为新生代工程师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首先,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科技企业经营成本,增强政策一致性预期。2024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科技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优惠,仅上半年全国科技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8000亿元,同比增长25%,有效调动了企业创新积极性。其次,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华为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华为ICT学院’,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80%直接入职华为或其合作伙伴企业;格力电器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际项目,2024年培养的研究生入职后平均1个月即可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从‘学好数理化’的传统信念,到商科热中的坚守,再到如今与科技产业的同频共振,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定力’已超越专业选择,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升级的‘硬核’力量。当500万科技工程技术人才涌入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当高校与企业携手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当政策为科技企业营造稳定发展环境,中国经济不仅能在产业升级中站稳脚跟,更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毕竟,无论是过去的工业化建设,还是如今的科技强国之路,理工科人才始终是最坚实的‘地基’——这份‘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底气,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