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银行App关闭潮:多家银行关停旗下应用背后的深层原因

时间:2025-10-18 09:02:52 来源:江瀚视野 作者:江瀚视野

提起银行App,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无论是日常转账、理财,还是信用卡管理,手机里总少不了几个银行相关的应用。然而,近期多家银行陆续关停旗下App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场“关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对用户和银行自身又意味着什么?


一、多家银行关停旗下App,哪些应用受影响?

据中新经纬报道,中国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公告,宣布“缤纷生活”App服务将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相关功能整合工作已启动。这一动作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银行关停部分手机App,涉及信用卡管理、直销银行、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

具体来看,3月31日,北京农商银行将“凤凰信用卡”App业务迁移至手机银行App,原应用停止服务;江西银行“惠享精彩”App同日下线,功能整合至信用卡板块。此前,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机构的信用卡App已在2024年完成迁移。直销银行类应用同样面临调整,例如北京银行公告称,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服,业务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注销备案公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1至9月发布的3期公告中,晋商银行“晋商直销银行”App、青海银行“青行直销”App等均因停止服务主动申请注销备案。


二、银行App关闭潮,反映了哪些行业变化?

这场“关闭潮”并非突然,而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是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的三重驱动。

1. 早期“广撒网”式布局埋下隐患

移动互联网兴起初期,银行为抢占用户入口,纷纷推出独立App。零售金融部开发个人银行App,信用卡中心上线管理应用,网络金融部推出直销银行或理财平台,甚至部分银行为基金、保险等特定产品设立独立应用。这种“部门墙”现象导致一家银行同时运营多个App成为常态,功能重叠、界面风格不一,用户入口分散。

以某大型国有银行为例,其旗下曾同时存在多个App,但分散化模式并未形成合力,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短期KPI考核需求得到满足,长期却埋下了效率低下的隐患。

2. 多App模式触及效率瓶颈

从运营成本看,每个独立App都需要持续投入技术开发、服务器租赁和安全维护费用。分散化模式推高了成本,同时导致功能重叠、数据不通等管理问题。技术架构、开发团队、数据系统的分散,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成本和安全风险。

更关键的是,用户数据被分割在不同App中,形成“数据孤岛”,银行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画像,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成为难题。资源分配也倾向于流量较大的主App,其他应用长期得不到更新,逐渐沦为“僵尸应用”,既浪费预算,又损害品牌形象。


3. 经营压力催化App整合

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银行业进入“过紧日子”阶段。利率市场化深化、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压力上升等因素,导致银行盈利能力承压。根据上市银行财报,多家机构明确提出“降本增效”战略,大幅压缩非核心业务的IT投入。在此背景下,继续为低活跃度、功能重叠的App支付高昂成本,已不再具有经济合理性。关闭边缘化应用、整合功能模块,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日益激烈。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构建起涵盖支付、理财、信贷、保险的完整生态,凭借极致体验和强大数据能力,持续蚕食银行客户和业务。面对这种“降维打击”,银行若继续分散精力,将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壁垒。唯有集中资源打造“超级App”,才能在数字金融战场中重获主动权。

4. 统一App成为长期趋势

从行业逻辑看,银行App整合反映了数字化转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未来,核心App将不再仅仅是金融业务办理工具,而是向“金融+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演进,成为连接银行与客户的核心枢纽。

能够成功打造“超级App”的银行,将更有可能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等赛道建立竞争优势。反之,固守分散布局的机构,则可能面临用户流失和市场份额萎缩的风险。这一趋势下,用户或许会逐渐习惯“一个银行、一个App”的服务模式,而银行也将通过功能整合,提供更流畅、更个性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