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晖
9月20日,财通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明星基金经理金梓才卸任财通智慧成长混合基金,离任原因标注为“投资管理需要”。然而,这一常规人事变动在十天后便被市场解读出新的意味——财通基金宣布将为金梓才发行一只新产品:财通品质甄选混合。这种“卸旧发新”的无缝衔接,引发了投资者对基金公司是否将明星经理当作“摇钱树”的质疑。
一、卸任与发行仅隔10天:明星经理的“无缝切换”
财通智慧成长混合成立于2020年4月3日,截至金梓才离任前,该基金累计收益达118.78%,年化收益率15.40%,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前。然而,亮眼的业绩并未转化为规模的稳定增长。基金成立时规模约15.55亿份,到2021年已锐减至3.6亿份,截至2025年上半年仅剩2.69亿份。受份额大幅下滑影响,该基金为投资者创造的绝对收益有限,累计利润总额仅2.3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通基金似乎早在为金梓才的卸任做铺垫。今年1月,财通智慧成长混合增聘贾雅楠与金梓才共同管理,而金梓才管理的其他基金均为独立管理。由于金梓才长期处于“一拖多”的状态,且财通智慧成长的规模相对较小,在金梓才卸任时不少持有人将此解读为减负。
出乎意料的是,短短10天后,财通基金再度发布公告,计划发行财通品质甄选混合,拟任基金经理正是金梓才。尽管基金经理“卸旧发新”的模式在行业并不罕见,但通常卸任产品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空窗期。而财通基金仅隔10天就迫不及待为金梓才发行新产品,这让不少投资者质疑财通基金“吃相难看”。也让人质疑:财通基金是不是把金梓才这张“明星牌”,当成了持续吸金的工具?
二、持有人进退两难:盈利与亏损的双重困境
金梓才的“卸旧发新”,最受伤的无疑是那些信赖他的基金持有人。财通智慧成长近期净值创下新高,对于处于盈利状态的持有人来说,如果他们还认可金梓才的投资能力,就不得不考虑“卖旧换新”,先赎回财通智慧成长,再去申购金梓才的其他基金。但这一操作意味着持有人需要承担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近期刚刚买入的投资者的处境则更为尴尬。由于财通智慧成长近期有所回调,部分投资者可能处于浮亏状态。若选择赎回,可能因持有期短而面临惩罚性赎回费;若继续持有,则需适应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并承担策略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财通基金的“单王牌”依赖症:明星经理的双刃剑
成立于2011年的财通基金,在渠道与品牌资源上不占优势,明星基金经理自然成为其突围的关键,金梓才正是那张最受瞩目的“王牌”。财通基金旗下拥有18位基金经理,真正具备市场号召力的,目前看来仍只有金梓才一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金梓才在管7只基金,规模合计46.18亿元,占财通基金混合型基金总规模近半。与他资历相近的夏钦,管理规模仅为2.35亿元。
不过,金梓才押注赛道的投资风格较为鲜明,对财通基金而言更是一柄“双刃剑”。2024年,金梓才管理的5只基金跻身年度收益率前十,其中“财通景气甄选一年持有A”收益率为51%,成为年度亚军。进入2025年,金梓才管理的基金业绩迅速变脸,从冠军宝座跌至谷底,部分基金最大亏损甚至超过30%并排名倒数。这种过山车的业绩也会让一些追求业绩稳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财通基金导演的这场闹剧是基金行业中小公司的一个缩影:投研体系薄弱,只能靠明星经理“单打独斗”,为了扩大规模又不得不频繁用明星经理发新基金,却忽视了老持有人的利益。而行业过往的反面教材一再验证,基金公司要想健康发展,不能只靠“明星牌”短期吸金,更需要真正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靠扎实的投研团队和长期稳定的业绩说话。否则,再亮眼的“明星”,也可能成为“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