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在假期期间陆续揭晓,当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时,我正与岳父在家中闲聊。他指着新闻中的获奖者信息问道:“‘索诺玛生物’这家公司很有名吗?”又问起大阪大学的学术地位,我查询后告知,按2025年泰晤士大学排名,大阪大学相当于国内高校第12名左右。
岳父听后露出惊讶神情。在他认知中,诺贝尔奖如同“皇冠明珠”,获奖者理应来自顶尖学府或研究机构。若出自“双非”院校(非顶尖高校、非顶尖专业)已属意外,而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则更令人难以置信。这种讶异本身,恰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多维视角下的创新启示。
一、企业:创新主体的海洋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诺奖历史上早有先例。贝尔实验室堪称诺奖“大户”,共诞生15位诺奖得主,另有7位图灵奖及其他顶级奖项获得者。IBM、通用电气、德州仪器、索尼等全球知名企业均曾产出诺奖级成果。更值得关注的是,诺奖并非巨头企业专属:2019年化学奖表彰的可充电锂电池原型源自日本旭化成公司;202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肯定的mRNA疫苗技术由拜恩泰科推向成熟;日亚化学(2014年物理学奖)、岛津制作所(2002年化学奖)等中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同样凭借颠覆性成果获奖。
这些案例表明,创造人类福祉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大院大所的使命,更可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转化实现市场价值。硅谷便是典型例证:其早期创新动力源于国家目标与雄心,科技公司与美国政府的伙伴关系催生了软件和半导体产业。尽管硅谷企业在诺奖中获奖较少,却几乎包揽图灵奖企业奖项。近年来,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等企业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锋。这印证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可能——私营部门“游击队”的科技创新实力,在机制得当的环境下完全不逊于大院大所“国家队”。我国近年政策已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5年9月,创业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的DeepSeek R1登上《Nature》封面,成为私营部门创新的标杆。
然而,基层实践中仍存在“功利性”选择:许多地方更倾向支持大院大所的“九牛一毛”,而对新兴创新团队耐心有限。这种选择不难理解——项目投资、工厂就业、产能税收等短期效益更易量化,而扶持早期科技团队则面临“看不懂、产出慢、无大咖站台”的困境。毕竟,像索诺玛和拜恩泰科这样的小公司是凤毛麟角,其成功概率远低于中彩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脚踏实地抓效益”似乎更符合理性逻辑。
但若仅从短期效益出发,为何仍需批判这种“功利性”?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出了答案。
二、社会:承载创新的土壤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学者,其中莫基尔因“发现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获一半奖金。他通过研究欧洲工业革命指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既依赖布莱克潜热理论的普及,也离不开伯明翰金属工匠的精密加工技能。这一发现揭示了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融合推动经济进步的图景。
顶尖大脑虽万里挑一,但细分领域的“能工巧匠”才是商业转化的关键。创新团队的“新老更替”能带来持续增长,这或许能将我们从“短期功利主义”中拉出。然而,社会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已准备好接纳“用处不详、见效慢、大概率失败”的非功利性价值?高质量创新多源于长期、高风险、无明确应用导向的自由探索,这与任务导向、可量化、短期见效的绩效逻辑迥异。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相对论最初均被视为“无用”,却最终催生了电子设备、卫星导航等现代工具。此类案例在科技史上占据更大比例。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核心启示在于: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远比个别技术突破更重要。构建能承载、滋养创新,并容忍、兜底失败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体系,仍是长期任务。这需要全社会共同适应与努力。
三、冷板凳:坚守与制度的平衡
创新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必然伴随“冷板凳”阶段。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坂口志文早在1995年便发现调节性T细胞关键标志分子CD25,但论文因颠覆性过强长期无法发表。他坚守领域多年,最终改写癌症治疗史。类似经历在诺奖得主中并不罕见:2024年物理学奖得主辛顿经历超十年神经网络学术寒冬;202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考里科的mRNA研究长期缺乏经费支持,甚至被高校解雇。
这些“非模板化”经历常被国内学界对照讨论。例如,我国唯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若在今日科研院所,可能因三年无SCI论文、无专利而失去资助。2025年诺奖得主若申请国内高校,可能因无顶刊、文章因子低而碰壁。爱因斯坦终生仅11篇论文,无CNS“硬通货”,按当前标准甚至难以获得“冷板凳”机会。这些现实迫使科研人员权衡利弊:是选择论文易发的热门领域,还是甘于冷门领域的低待遇?
科学突破常诞生于边缘领域。近年从国家到高校,各级领导反复强调“坐住坐稳冷板凳”,说明决策者已意识到问题关键。下一步挑战在于,如何将共识转化为支持长期探索的评价与支持系统,让“冷板凳”研究者获得制度性保障,而非仅依赖个人英雄主义。
四、结语
我国科技发展史中,大兵团、会战式科研曾创造辉煌成就。如今,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高水平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热点论文占全球近半壁江山,科研经费投入超欧盟27国总和,科技创新事业已站上新高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借鉴诺奖启示,探索“舒适区”外的多元机制,包容培育创新生态,或能释放人才潜能。当“团队”不以大小计量,“成果”不只用快慢定义,“板凳”不总以冷热评价,我国科技与产业或将摆脱内卷,涌现更多卓越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或许不仅是一场科技创新模式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认知变革。
(作者钱学胜为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来源:钱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