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你是否也刷到过这样的“电子黄历”?有的博主手持传统黄历纸,逐条讲解其中的奥秘;有的则摒弃了传统黄历的黄底红字,采用饱和度更低、更为清新的配色,让视觉体验更加舒适。这些电子黄历不仅详细标注了“宜”“忌”事项,还进一步指引方位,甚至根据生肖、星座推荐穿衣颜色,让传统黄历焕发出现代气息。评论区里,网友们热闹非凡:“今天宜表白,我冲了!”“原来不推荐穿焦糖色啊,今天穿了,难怪累死了!”……
那么,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又开始关注起“老黄历”了呢?
现代人:“迷信”但随缘,寻求心理慰藉
有些黄历事项确实有其科学依据,比如指导农事安排等。然而,更多博主所传播的内容,本质上属于缺乏科学依据的迷信。所谓的“准”,往往只是偶然踩中概率后的认知偏差。那么,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观看甚至相信电子黄历呢?
或许,电子黄历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在事前为大家提供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事后又能成为一个方便的“背锅侠”。研究发现,在压力山大的时刻,人们更容易倾向于迷信行为。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会感到对生活失去控制,产生焦虑情绪。此时,一些确定感、掌控感便成为对抗焦虑的良药——哪怕这些掌控感是虚假的,比如电子黄历的宜忌指南。这些建议看似随意,却为“今天该做什么”的模糊问题提供了具体明确的答案。而在一天结束后,如果遭遇挫折与不顺,人们也可以归因于“黄历说今天诸事不宜”,而非自我否定,从而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当然,也有很多人只是选择性地相信电子黄历的一部分内容,更多是将其视为社交话题。除了电子黄历,他们可能也会随缘相信星座,只要今天的运势讲得让他们开心。正如有网友所言:“左眼跳时,我会想左眼跳财;右眼跳时,我会想什么封建迷信!”比起黄历内容本身,他们更看重将其作为与身边人互动交流的切口,从而产生联结感和归属感。
电子黄历:互联网转型的恰逢其时
电子黄历并非第一个走红的迷信内容。曾经,星座、锦鲤、各种“转运”表情包等也曾风靡一时。如今轮到电子黄历,或许是因为其电子化的互联网转型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刷手机的习惯和需求。
传统黄历的排版并不符合现代阅读习惯,但现在的博主将电子黄历的格式做得简洁、美观,完美适配了短视频和图文平台的内容逻辑。这种格式能够快速、清晰地传递核心信息,非常适合人们在通勤路上、摸鱼时等碎片化时间阅读。此外,传统黄历的核心观念是顺应天意,强调“天命不可违”,但现在的博主会增加更多现代生活的建议,加上评论区的轻松讨论氛围,让原本严肃、神秘的内容变得接地气。读者不再只是被动阅读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传播。
真正的“黄道吉日”,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并非所有电子黄历博主都只是想给年轻人增加点积极感受。据新闻报道,有这类博主打着解读黄历的幌子,将用户跨平台引流到自己组建的群里,售卖迷信相关的产品,价格不菲。这无疑是一种欺诈行为,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旦过度依赖迷信,那即便“破财”也不一定能“消灾”。黄历、星座等毕竟不是针对个人面面俱到的指引。如果把生活的决定权完全交给它们,就可能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反而引发周边环境对自己的不满。而在遭遇不满后,人又可能因为焦虑而继续寻求迷信的指引,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归根到底,电子黄历提供的只是一种心理缓冲,而非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的“黄道吉日”,从来不是看一张纸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自己头脑清醒、付诸扎实行动才能创造的。
电子黄历的走红,与其说是迷信潮的复兴,不如说是因为其改版后碎片化、接地气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的掌控感、联结感。只要不落入某些博主的诈骗陷阱,我们大可把它作为一种轻松的娱乐方式和社交话题,然后用心掌握自己的生活。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