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农村住了半年,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富人式贫穷”。这种看似矛盾的生活方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理财智慧和生活哲学。
你敢相信吗?在德国一个不足两千人的小村庄里,我亲眼目睹了一位穿着阿玛尼外套的中年男士,在跳蚤市场上为了一个两欧元的旧咖啡壶与摊主讨价还价近一刻钟,最终以一块五的价格成交。他得意地告诉我:“这壶能用十年!”这一幕让我忍俊不禁,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赶大集的场景。然而,接下来的半年生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并非以游客身份到访,而是在巴伐利亚州的罗滕堡租了房子,与当地人共同生活了六个月。回国后,妻子说我变了,变得“抠门”了。但我知道,这并非抠门,而是我真正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这个常住人口不到一千五的小村庄,街道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家家户户都拥有带院的小楼,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我的房东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农夫,他拥有三层独栋房子,前后花园加起来比我们小区的一个单元还要大,而房租仅四百五欧,还包含水电费。在柏林,这样的价格连个单间都租不到。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开销。柏林的上班族在扣除房租水电后,手头往往所剩无几,而这里的居民每月却能结余六百多欧。他们并非没钱,而是懂得如何过日子。
起初我并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智慧所在。他们并非抠门,而是计算得十分精准。
每个周末,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是酒吧,而是跳蚤市场。开着宝马、奔驰来淘货的人比比皆是。一位大妈花了八欧就买了三把儿童椅、一套餐具和一箱书,她乐呵呵地说:“新家具一套得三百欧,我这全搞定才一顿饭钱。”
德国人连衣服都倾向于买二手的,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老太太,都毫不介意。我的邻居小姑娘是艺术学院的,她的一身潮牌全是二手店淘来的。她说:“衣服又不会长腿跑了,干嘛非要新的?”
eBay Kleinanzeigen在德国人手一个,就像我们使用闲鱼一样普遍。隔壁的老汉结婚三十年,家里的所有家具电器,包括冰箱、洗衣机、沙发,全是二手的。但走进他家,你会发现地板亮得能当镜子使。
他们并不觉得买二手丢人,反而认为花钱买全新才是傻。
德国人的饮食看似简单,三餐几乎都是黑面包。房东太太的菜单让我大吃一惊:早餐是黑面包加黄油加咖啡;午餐是黑面包加香肠加生菜;晚餐则是黑面包加奶酪加啤酒。她告诉我:“我们不吃花里胡哨的,营养够就行。钱省下来,夏天可以去海边住五星级。”
德国人把吃饭当成燃料补给,而非享受。他们宁愿花五百欧去奥地利滑雪,也不愿花五十欧吃顿大餐。但别以为他们真的穷,政府对基础食品有大量补贴,牛奶一欧一升,鸡蛋一打一块五,猪肉四欧一公斤。他们不是吃不起,而是不想把钱浪费在饮食上。
村里有个药房,每周都有老人去拿处方药,高血压、关节炎这些常见病管理得特别严格,医保全报。我与房东聊起中老年人精力的问题,他说他们这边没人乱吃保健品,真有需要会去药房咨询,像瑞士出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起效快还温和,不少人用,但也是医生建议才上手,绝不是瞎跟风。
“身体是自己的,”他说,“该花的钱不能省,但没病别乱折腾,更别被广告骗着花钱。”
这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非压抑需求,而是能分清什么是必要,什么是欲望。
电费一块钱一度?德国人连洗澡都有倒计时。我刚去那会儿,洗澡洗了十二分钟,房东老太太就直接敲门:“小伙子,时间到了。”我以为她在开玩笑,结果她拿出电费单:三十九欧分一度电,折合人民币三块多。她家一个月电费两百八,比她退休金三分之一还多。
因此,她家的规矩多得吓人。洗衣机一周只能用两次,必须堆满才开;热水器晚上七点关,早上六点开;所有灯都是节能的;出门必须关灯;手机充电不准过夜;白天充完拔插头。她还在电表旁贴了张表,记录每天用电量,超了就全家开会检讨。
你说这不累吗?确实累。但她说:“省下的电费,够我每年去西班牙晒一个月太阳。”
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做每件事都有专门的家伙事儿。我房东的车库里有个工具间,电焊机、木工刨、电钻、锯子应有尽有。水龙头漏水?他自己换。汽车保养?自己动手。院子围栏掉漆?周末刷一遍。
他说:“请工人一小时五十欧起步,材料才十欧,我干嘛当冤大头?”
德国孩子十二岁就开始学木工、电工、修车。学校有实践课,不考试,但必须会修自行车、换灯泡、接水管。
我问一个德国朋友:“你们这么拼,不累吗?”他反问:“花钱买服务是方便,但你永远学不会。等老了,连换个灯泡都得叫人,多惨?”
在德国,刷卡并非主流,现金才是王道。村里超市经常出现这一幕:老太太掏出一堆硬币,一个一个数给收银员,后面排队的人也不催。为啥?因为他们都这样。
房东说:“刷卡像空气,花着没感觉。现金是真金白银,每花一分都心疼。”
德国人钱包平均有一百多欧现金,其中六欧是硬币。他们能精确到分币付款,绝不让收银员找零。
我一开始觉得这太土,后来发现,用现金的人真的更省钱。你刷个卡买杯咖啡五欧,感觉不到;但掏出五个硬币,手都抖。
德国人月均储蓄两百六十欧,占收入百分之十一以上。有段子说:给法国人十欧,他请女友吃饭;给德国人十欧,他直接存银行。
我房东每个月发退休金,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存两百欧。我说:“您房子也有了,还存啥?”他说:“德国福利好,但不能全指望国家。钱在银行,心里踏实。”
农村老人尤其如此,房子是自己的,菜是自己种的,车是旧的但能开,电费省着点,一年能攒几千欧。这些钱,都是他们晚年自由的底气。
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能花多少钱,而是你知道什么时候不该花。
回国后,我也变了。买东西先上二手平台,水管漏水自己修,出门带现金,逼自己算账,每月强制存钱。有人说我学德国人变得小气了。可我想问一句,如果节省能换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这难道不是更高阶的富裕?
我们每天被各种精致生活悦己消费洗脑,可真正能让你睡安稳觉的,从来不是那杯四十块的网红咖啡,而是银行卡里那笔谁也不知道的存款。你觉得,是活得体面重要,还是活得自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