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近年来,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逐渐浮现:年轻人“猝死”事件在疫情后愈发频繁。从“哈萨克族歌手朴翔因心梗猝逝,年仅35岁”到“中山大学副教授、健美运动员刘一阳疑似因心梗去世,年仅38岁”,一桩桩悲剧不断敲响着健康的警钟。尤其是从去年开始,中青年人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心源性猝死更是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这些看似身体强健的年轻人,为何会突然遭遇不幸?
从医学角度剖析,猝死的病因错综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心源性猝死,顾名思义,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引发的猝死,占据了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而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据《中国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约55万,其中18~35岁人群的占比从2015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28%,这一数据无疑令人触目惊心。
深入探究,疫情后猝死现象呈现出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猝死发生率急剧上升;二是猝死人群愈发年轻化。对于青年猝死者而言,他们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这使得发病风险的预警难度大大增加。当然,大部分的猝死都是由心源性猝死导致,即由心脏病引发,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猝死患者中,大多存在自己不知晓的器质性心脏病,常见的有以下两类:
1、先天性心脏结构性异常,这类疾病占青年猝死的30%以上,包括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等。
2、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和主动脉夹层。其中,冠心病在近20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0~40岁冠心病患者占心梗总人数的43%,这一数据无疑为年轻人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那么,疫情后年轻人的猝死率为何会上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事实?其实,这背后与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受到重大创伤密切相关,而他们自己往往并不知情。这种创伤很可能与曾经的疫苗接种、新冠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目标受体就是ACE2,而这类受体在心血管中的分布最为广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该如何知道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又该如何科学调理才能真正恢复健康?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特别开设了【后疫情健康管理群】,并邀请陈根老师进行特别直播。在这里,你将获取更清晰的判断、更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以及独家资料与交流福利。为防止无关人员干扰,我们设置了9.9元的门槛。欢迎添加微信CHEN2021hk,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