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希腊德尔菲经济论坛上,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抛出一句震撼性言论:‘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这句话不仅直指两岸关系的核心痛点,更在岛内外引发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民进党的敲打,也有人解读为向大陆释放的善意信号。卸任后的马英九,依然活跃在国际场合,坚持其‘维持现状’的立场,但两岸关系的现实,却远比他的言论复杂得多。
马英九的背景颇具传奇色彩。1950年生于香港,国民党家庭出身,幼年随父母迁居台北。他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81年,马英九进入政坛,成为蒋经国的秘书,此后历任台北市长、国民党主席,最终在2008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执政八年间,他的两岸政策核心可概括为‘不统、不独、不武’——即不主动推动统一,不宣布独立,更不诉诸武力。这一政策看似中立,实则暗含矛盾:大陆视其为拖延统一,为‘台独’提供空间;而岛内蓝营认为其过于保守,绿营则批评其和稀泥。
马英九的‘不统’政策,本质是迎合岛内主流民意。2008年他上台时,台湾多数民众对立即统一持保留态度。同时,这一政策也反映了他作为法律人的谨慎——试图在两岸间寻找平衡点。执政期间,两岸签署了20多项协议,包括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现了通邮、通商、通航。经济上,两岸贸易额大幅增长,大陆基本是单方面让利,承担贸易逆差。马英九的逻辑是:先用经济拉近两岸距离,再逐步推动政治统一。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所愿。经济红利并未转化为政治认同,反而让‘台独’势力更加嚣张。
台湾的本土化趋势,是马英九政策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地理上,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天然存在屏障;政治上,几十年的分离导致本土意识日益强烈。所谓本土化,即岛内事务逐渐由‘本省人’主导,外省背景的国民党逐渐失势。这一趋势始于蒋经国时代,李登辉、陈水扁时期进一步推动本土教育和宣传。三十多年下来,超过八成的台湾人认同‘台湾主体意识’,尤其是年轻人,普遍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
马英九执政期间,曾试图通过修改历史课纲来强化‘一个中国’理念,但遭到‘独派’强烈反对。他性格温和,书生气重,面对阻力时往往选择退缩,最终课纲改革不了了之。2018年,历史教师团体举行记者会,抗议‘去中国化’教育,马英九公开道歉,承认任内未能彻底‘拨乱反正’。岛内舆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马娘娘’,讽刺他过于软弱,一事无成。连知名作家李敖都曾吐槽:‘马英九有张好脸蛋,人不坏,但啥都办不成,该去当演员。’
卸任后,马英九并未远离两岸事务,反而继续扮演‘中间人’角色。然而,时代已经改变。岛内民意越来越本土化,年轻人对大陆缺乏好感。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海风险进一步上升。台湾军力远弱于乌克兰,而大陆军力则强于俄罗斯,两岸实力差距悬殊。马英九那句‘不希望台湾成第二个香港’,背后是对统一后自治权和自由度丧失的担忧。
台湾与香港的区别,在于历史背景和政治现状。香港是殖民地回归,起点不同;台湾是内战遗留问题,民主化早,本土意识强。‘一国两制’在香港是中央授权,防务和驻军由中央管理;而台湾模式则需要协商,不能派兵,自治程度更高。但大陆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2023年两会报告仅提及‘统一’,未再强调‘和平统一’;外交部改称台湾为‘中国台湾省’,暗示其连特区地位都不配。赖清德上台后,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推动恢复军事审判法,发起大罢免针对国民党,并直呼大陆为‘境外敌对势力’。两岸共识已不复存在,和平谈判愈发艰难。马英九的呼吁,在当下显得愈发无力。
卸任后,马英九多次访问大陆,试图通过青年交流拉近两岸距离。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他首次访陆,从上海入境,参观南京中山陵、武汉大学、长沙祭祖、重庆、上海等地,并带领青年学生交流,强调两岸一家亲。4月,他再次访陆,前往广东、陕西、北京,出席祭黄帝陵活动。2024年12月18日至26日,他三访大陆,参加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2025年6月14日至27日,他四访福建,首次出席海峡论坛,率领‘大九学堂’学生参访。每次访问,他都推动青年交流,其基金会还邀请大陆高校师生赴台。然而,岛内绿营批评他‘卖台’,蓝营则称赞他促进和平。尽管两岸经贸额持续增长,但政治对话依然停滞,主权分歧未解。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本意是通过和平与民主搭建桥梁。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残酷。岛内本土化趋势不可逆,年轻人普遍不认同‘中国人’身份。他任内通过经济合作拉近了两岸距离,但在政治认同上却未能跟上,反而给了‘独派’喘息之机。赖清德时代,两岸紧张局势升级,军机绕台常态化。大陆视台湾问题为内政,统一决心坚定。马英九的‘不希望成第二个香港’,既戳中了台湾民众对自治权的担忧,也暴露了两岸共识的缺失。台湾民众大多希望维持现状,不愿战争,但也害怕被吞并。说到底,和平需要实力支撑,单靠呼吁,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