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近日,理想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突发起火,引发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这起事故发生在上海徐汇区。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底部电池突然自燃,火势迅速蔓延。不到10秒,整辆车就被大火吞噬,最终仅剩车架。所幸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司机和乘客均安全逃生。理想汽车随后发布声明,表示已安排专人跟进事故,并配合相关部门展开调查。
PART.01
新能源车起火:偶然还是必然?
从网上流传的后车行车记录仪画面来看,事故车在起火前并未发生碰撞或底盘磕碰,更像是电池在正常行驶中突然自燃。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的担忧。

近年来,新能源车起火事件屡见不鲜。公众对液态电池不耐高温、易短路自燃的特性已有一定认知。然而,车辆被撞或电池磕碰导致的起火,与正常行驶中的自燃仍有本质区别。电车车主们虽然理解电池技术仍有进步空间,但当事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仍难以接受。
如果此次理想MEGA起火并非由外因导致,那么对理想品牌而言,无疑将是一次重大打击。毕竟,在小米汽车起火事件中,全网舆论已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轮到理想时,公众态度恐怕也不会太过宽容。
事实上,社会对新能源车起火事件的“理所当然”态度,并非由某一家或几家车企造成,而是整个行业用一桩桩惨烈的事故砌出来的所谓“共识”。

公开资料显示,理想、小鹏、蔚来、特斯拉、小米等新能源品牌均曾发生过起火或自燃事故。以理想为例,今年8月,一辆理想MEGA在杭州高架上起火,原因是车辆被其他车辆撞击后,以80码时速撞上墩子,随后自燃。

事后,车主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对理想的“感谢”,称“理想救了他一命”,原因是事故后车门能轻松打开,还能跑回车里拿东西。

然而,这一“感谢”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表示不理解:“连汽车碰撞可以正常打开车门还要感谢车企,我这还是头一次见,而且还自燃起火了,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PART.02
门把手之争:治标还是治本?
理想此次回应开篇就提到了“车门顺利打开”,这不禁让人想起上次事故中车主的“感谢”。那么,这次的车主还会不会感谢理想“救命之恩”呢?
调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车主和车企把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不应该了?
在燃油车时代,门把手基本是纯机械结构,车祸后只要门不变形,就能正常开门。然而,来到新能源车时代,隐藏、半隐藏式门把手让外观更好看,但也让开门变得依赖电子系统。一旦电子系统失效,把手就无法弹出,或门锁无法解除。

有人认为这是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也有车企将“能让车门在车祸后可以打开”作为宣传点。但电子锁和机械锁真的不能并存吗?
显然不是。以长城汽车为例,其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就配备了机械拉线锁。然而,在极致降本的大环境下,增加部件意味着增加成本,削弱竞争力。据业内人士估计,增加机械装置需要每车增加百元左右成本,换算到上万甚至数十万辆的产量,整体成本将增加数千万乃至上亿元。
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高速撞击几乎必然导致电池挤压、电芯破损,最终燃爆。因此,一个可靠的门把手确实有可能改变逃生结局。但别忘了,门把手只是治标(逃生),电池才是治本(掐断危险源头)。
目前在售的理想Mega有两款车型版本,分别是2025款Ultra智能焕新版和2025款Home家庭特别版。两个版本的车型搭载的麒麟电池由宁德时代与理想汽车共同研发,电池为三元锂材料,电芯是宁德时代生产。
宁德时代作为新能源界的“超级供应链枢纽”,截至2024年底,其动力电池累计装进超1700万辆新能源车,相当于全球每三辆上路的新能源车里,就有一辆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然而,即便是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其生产的电池同样存在风险。这并非因为宁德时代的技术不够,而是技术局限造成的。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目前新能源车主流的液态电池内部结构更为复杂,且内部材料不耐高温,因此液态电池更容易发生自燃。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则因为电解质性质的不同,即便同样是电池热失控,发生自燃的概率会更低。同时,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液态电池的1-2倍。
按照丰田之前公布的信息,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km,并且充电时间仅需10分钟。如果固态电池能得到普及,那么新能源车的续航和充电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然而,好归好,固态电池要实现产业化仍面临电解质量产成本高企、万次循环容量衰减等现实难题。行业共识认为,要实现车规级应用,还需3-5年完成工程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掌握全球34%的核心专利,其中界面改性技术占比达41%,形成显著技术壁垒。
宁德时代研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同时,还兼顾验证极具前景的凝聚态电池;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于2024年完成中试;中科院与清华大学的联合发表了100kg固态电池组实现1000km续航的技术成果。
可以说,整个行业都知道安全性是新能源产业继续提升渗透率的最大阻碍。厂商们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然而,受限于成本和技术,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落地,而目前提出的部分解决方案又不太现实。

比如引发争议的电池弹射技术,就被网友们吐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最佳范本。
消费者不是小白鼠,公共道路更不是试验田。无论如何,在科技向上的过程中,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
如果一切顺利,这场由中国主导的技术突围,不仅将终结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更将重构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供应。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