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图 | 《晒后假日》 剧照
在一次访谈中,有记者向冯仑提问:“冯叔,您曾说过,‘自由就是枷锁,选择就是放弃。’那么,要过好我们的人生,该如何做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才是重要的呢?”
冯仑引用了纳瓦尔的观点:“人生最根本的三个选择是:你和谁在一起、你住在哪、你做什么。”他进一步解释,这三件事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可能遇到的机会,以及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学、工作伙伴、爱人、朋友,这些人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冯仑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讲述了与不同人交往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1977年,冯仑上大学时,张维迎是他的同班同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海南创业初期,冯仑和团队成员四处请教,学习先进经验。他们曾拜访过一位老板,但对方认为他们年轻无经验,不愿多见。最终见面时,那位老板用打牌的“互害模式”来比喻做生意,即落井下石、以邻为壑。然而,这种模式并未给那位老板带来好结果,泡沫来临时,他的员工纷纷举报他。
相比之下,王石则给冯仑带来了不同的启示。王石告诉他们公司应该如何做,告诫他们要学好,杜绝乱七八糟的事。冯仑发现王石说的是对的,便经常向他请教,两人成了朋友。
还有一位老大哥王鲁光,他告诉冯仑四个字:守正出奇。意思是,办公司要坚持原则、规范、正道、道德,认真做好企业,在此基础上出奇制胜。冯仑记住了他的话,并请他担任公司监事长。在鲁光的提醒下,冯仑始终按照合规守法的路线前进,避开了很多风险。
居住环境对个人生活和做生意都有重要影响。冯仑指出,在北京生活和在西安、海南生活是不一样的。社会氛围、人际关系、信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北京、南方沿海地区的信息非常丰富,而其他地方则相对较少。
因此,选择住在哪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职业机会、生活品质以及个人成长。
冯仑在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后,曾留校工作一段时间。当时领导给他们的规划是:理论对策化,对策政策化;学者幕僚化,幕僚官僚化。然而,这个路径被意外的事情打断了,冯仑离开了体制,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他选择了房地产行业,并在海南、北京、西安、东北等地做生意。甚至还到美国纽约做项目,在中国台北的阳明山上盖楼。这些经历带给他很多不同的体验,改变了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冯仑意识到,所有的经营性活动、业务一定要照顾到利益相关者,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于是,他和三位企业家一起发起了中国第一个公益慈善基金会——爱佑华夏基金会。
从那之后,他们不仅自己发起,还推动相关企业共同发起相关的组织。至今,他们一共参与发起了二十多个公益基金会。这些公益活动不仅使企业融入到社会进步的主航道中,也让冯仑个人的人生方向得到了调整。原来就两件事:挣钱、花钱。之后就多了一件:捐钱。
当然,前提是得挣钱。挣钱给股东,给自己;花钱给自己,给家庭;捐钱给社会。
除了做企业、做公益外,冯仑还开始了写作和公共表达。2007年前后,他写了第一本书《野蛮生长》,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从那之后,他开始写作,后来又做自媒体,进行公共表达。他的表达是商人立场、商人故事、商人观察。
回顾过去,冯仑认为做企业、做公益、写作、表达等都可以归到“做什么”的范畴里。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他才成为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