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米十五年:双赛道驱动下的增长与挑战

时间:2025-10-27 19:11:52 来源:派财经 作者:派财经

出品|派财经原创(ID:paicj314)

文:李唐

小米十五年:双赛道驱动下的增长与挑战

10月22日,针对近期网传“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等不实内容,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公开辟谣,称该信息系AI生成、恶意造谣,公司从未在官方渠道进行此类宣传。这一事件再次将小米推至舆论风口,也引发市场对其发展模式的深度思考:这家成立十五年的科技企业,是否已触及增长天花板?



从“营销驱动”到“双赛道突破”:万亿市值的底层逻辑

近期争议背后,是小米持续多年的高热度与流量优势。作为消费电子与汽车领域的顶流品牌,小米的每一动作都会被媒体与网友放大解读。部分观点认为,小米的成功源于营销驱动,但创始人雷军在公开演讲中直言:“网上充斥着小米没技术、只会营销的偏见,这让我陷入严重内耗。”

数据揭示了更真实的增长轨迹。今年2月底,随着小米15 Ultra手机与SU7 Ultra性能轿跑发布,其港股总市值累计飙升1.3万亿港元,目前仍维持在1.2万亿港元的近年高位。自2018年以17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以来,小米通过“手机+汽车”双赛道突破,重构了业务版图与资本市场认知。

回顾小米的三次战略跃迁:

  • 2010-2017年:性价比突围。红米1代以799元起售价击穿智能手机价格底线,“为发烧而生”的口号迅速占领年轻市场。雷军在2017年年会上宣布:“小米击败了几乎所有山寨机。”
  • 2018-2020年:品牌高端化。从互联网手机品牌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完成用户心智塑造,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2020年至今:生态协同与全场景布局。2020年将“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AIoT”,通过场景化协同构建生态壁垒;2021年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人—车—家”全生态布局,估值逻辑从消费电子转向科技制造平台。

赛道协同效应显著:手机业务上,小米14系列奠定高端化基础,2025年Q2国内激活量登顶,Q3全球出货量达4350万台,以13.5%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三;汽车业务上,截至目前交付约40万辆,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双赛道爆发式增长共同撑起万亿市值。



舆论争议中的双业务挑战

人红是非多,小米的营销策略与业务进展始终伴随争议。手机领域,小米17对标苹果17的“逆光之王”营销被指“定语营销”,部分媒体认为其过度包装提高了社会信任成本;汽车领域,自去年安徽事故后,小米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尤其是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的技术争议,引发公众对责任划分的讨论。

具体挑战如下:

  • 手机业务:高端化与自研技术待突破。友商凭借自研芯片与生态系统打开高端市场,而小米玄戒O1芯片仍需市场检验,品牌溢价能力与用户认可度与华为、苹果存在差距。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从2025年Q1的第一名下滑至Q3的第四名,国内市场表现弱于全球。
  • 汽车业务:盈利与安全双重考验。2025年Q2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激增233.9%,但汽车业务仍亏损3亿元。雷军预告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Q4首次季度盈利,但汽车产业重资产属性显著,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企业才实现盈利,小米需以规模换利润。此外,汽车安全是小米必须敬畏的领域,舆论压力要求其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增长天花板:未至顶峰,仍需跨越两道鸿沟

小米的财报数据证明其产品力:消费者选择与付费行为是市场最真实的投票。当前,小米依托“人—车—家”生态协同效应,正培育家电业务作为第三增长曲线。2025年Q2财报显示,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均超25%。这一成绩得益于9.44亿AIoT用户基础,形成“硬件导流+服务变现”的闭环。

但要实现卢伟冰“2030年成为中国头部家电品牌”的目标,小米需跨越两道鸿沟:

  • 线下渠道能力:传统家电巨头美的、格力已构建全国经销商网络,而小米依赖的3C零售阵地在下沉市场仍有提升空间。
  • 技术积淀差距:老牌企业数十年的工业经验与技术优势,是小米短期内难以追赶的。

从增长潜力看,小米仍未触及天花板:

  • 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手机领域,玄戒O1芯片已应用于高端机型,推动毛利率提升;汽车领域,月交付规模扩大带来增长空间。全球化方面,小米汽车计划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依托手机业务渠道基础开拓新市场。
  • 生态协同差异化价值

从性价比品牌到科技生态平台,小米的增长故事始终伴随争议。当前1.2万亿港元市值,既是对双赛道突破的认可,也暗含对未来挑战的预期。手机业务中国区排名、汽车规模扩张、生态协同效率,将共同决定小米的增长天花板究竟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