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丁爽解读:中国产能治理的进退之道与经济转型

时间:2025-10-07 18:06:54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丁爽系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其对当前中国经济产能治理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独到见解。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国内市场需求消化能力,导致企业间竞争白热化,物价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这种'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的异常现象,已持续九个季度之久。物价低迷引发的负向循环尤为明显:居民因收入预期不稳而推迟消费,企业因利润下滑削减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内需不足的困境。2025年7月启动的产能治理与反内卷专项行动,正是要打破这种'物价下跌-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通过遏制重复投资、削减过剩产能、规范价格竞争,为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物价合理回升'列为2025年核心目标,凸显决策层对通缩风险的深度忧虑。数据显示,自2022年10月以来PPI持续同比负增长,CPI同比涨幅长期徘徊在零值附近。这种'实际增长与名义增长背离'的现象,直接导致中美GDP名义值差距扩大——尽管中国实际增速显著高于美国,但以美元计价的GDP规模差距却在拉大。

物价持续低迷的供给端成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惯性。地方政府为扩大财政收入和就业,竞相引入投资项目,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大规模扩产。当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全球三成,但投资热情仍未消退,进一步推高产能。
  • 市场退出机制缺失。财务困境企业因地方政府保护得以续存,虽避免短期裁员,却造成产品持续超供。这种'僵而不死'的现象,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
  • 过度竞争加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92-2022年间中国市场集中度大幅下降,HHI指数低于日韩美等主要经济体。企业定价权薄弱,被迫参与价格战,形成'增量不增收'的困局。

针对上述问题,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部署了系统性的治理方案:

  • 规范地方政府招商行为。国家发改委明令禁止突破红线的优惠政策,防止重复建设。中央将加强督导,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同质化竞争。
  • 多管齐下压降过剩产能。在光伏、玻璃等行业推行自律机制控制产量;通过技术环保标准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禁止地方政府向'僵尸企业'输血;引入产能配额交易制度,实现'先进替代落后';优化并购重组流程,激发市场活力。
  • 严惩低价倾销行为。2025年7月修订的《价格法》明确规定,以低于成本价排挤竞争对手将面临重罚。外卖平台等行业龙头已承诺停止强迫商家补贴等无序竞争行为。

短期来看,产能调整必然带来制造业投资减速。为此需要保持宏观政策宽松,通过扩大民生支出、提升社保覆盖、稳定收入预期等措施对冲改革阵痛。与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不同,当前外部环境面临贸易战压力,内部房地产市场仍在筑底,建议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直至市场企稳。

从长远视角审视,服务业发展蕴含巨大潜力。当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约55%,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在通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破除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向民间和外资开放市场,既能释放服务业供给潜力,又能形成对制造业去产能的结构性对冲,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