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政府因预算问题陷入短暂停摆,但特朗普近期却显得异常兴奋。这位前总统似乎坚信自己即将完成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外交壮举’——通过强硬手段迫使哈马斯接受其提出的‘加沙和平20点计划’,从而终结持续两年的巴以冲突。
上周五,特朗普向哈马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72小时内答复是否接受该计划,否则美国将全力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地狱式打击’。令人意外的是,仅过一天,哈马斯便迅速回应,在声明中不仅高度赞扬特朗普的‘领导力’,还承诺释放所有人质、移交加沙管理权,并表示愿意立即开启和平谈判。
特朗普随即在社交媒体上全文发布哈马斯的回复,并宣称将亲自前往中东主持谈判,字里行间透露出‘舍我其谁’的得意。西方媒体和政客纷纷跟进,将特朗普捧上‘和平使者’的神坛,甚至有人开始讨论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性。
然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却泼出一盆冷水,直言这场‘和平秀’很可能沦为又一个烂尾工程。该杂志指出,特朗普的计划看似复杂,实则核心只有三条:
其中最关键的是哈马斯解除武装。但《经济学人》分析发现,哈马斯的回复中对此只字未提,反而提出一系列条件:要求国际援助、讨论人质释放细节、强调民族自决权和国际法,并暗示要参与加沙重建。换句话说,哈马斯仅在释放人质上作出有限让步,且以此换取国际支持,而其他‘承诺’在哈马斯保持武装的情况下毫无意义。
这种‘避重就轻’的策略对哈马斯而言并不新鲜。今年1月,以色列提出停火方案时,哈马斯同样将协议拆分为三个阶段,仅执行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如用一两个人质换取关键成员释放)后便终止后续谈判。此次面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哈马斯故技重施,试图通过表面妥协争取喘息空间。
特朗普的计划之所以被诟病为‘天真’,在于其未触及巴以冲突的根本矛盾——巴勒斯坦建国问题。20点计划中没有任何关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条款,反而通过多国维和部队进驻加沙,实质上将该地区变为美国的‘海外殖民地’,彻底排除哈马斯的政治参与。对哈马斯而言,解除武装无异于宣布投降,不仅将失去谈判筹码,还可能面临以色列摩萨德特工的追杀,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那么,特朗普真的看不出哈马斯的拖延战术吗?恐怕并非如此。这位前总统一贯的风格是‘只要事情有一丝成功的苗头,就敢吹嘘大功告成’。此次他急于在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前制造‘中东和平全靠我’的假象,甚至放话称‘不给我奖就是对美国的侮辱’,其功利心态可见一斑。
从强压乌克兰‘用领土换和平’到如今逼迫哈马斯‘缴械投降’,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始终围绕个人政治利益展开。然而,巴以冲突的复杂性远非一份‘20点计划’所能解决。哈马斯的表面妥协,本质上是利用特朗普的虚荣心换取国际支持;而特朗普的‘和平秀’,则更像是为竞选诺贝尔奖制造的公关闹剧。
可以预见,这场闹剧仍将持续波折。当10月10日的钟声敲响,特朗普或许会发现,自己吹嘘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最终不过是一个烂尾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