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大文章”的实践成果,正以生动形式遍布华夏大地。从算力中心高效运转的指示灯,到戈壁滩绵延的光伏矩阵;从集贸市场穿梭的物流车队,到养老社区活跃的文娱空间;从指尖轻触的金融App到产业升级的智能工厂,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图景。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依托全球化布局和综合化经营优势,在“五篇大文章”领域持续深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3.61%;税后利润1261亿元,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176亿元,经营指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这组数据印证了百年中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科技金融:激活创新引擎
在安徽合肥,一家AI芯片初创企业凭借“算力券+银行算力贷”的创新模式,成功获得中国银行信用贷款支持。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中行合肥分行根据我们已签约的算力服务合同,核定了覆盖合约总价80%的信用贷款,让我们能及时调用高性能算力资源加速大模型训练。”这款名为“中银科创算力贷”的产品,通过政策与金融资源联动,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痛点。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始终是中国银行的战略重点。该行构建了“纵向全周期服务+横向生态圈联动”的双维体系:纵向方面,推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差异化金融产品;横向方面,通过“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联合政府、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主体,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今年7月,中国银行联合中国人保推出“中试保融通”综合服务方案,计划三年内提供2000亿元“银行+保险”支持,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贷款余额达4.59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超三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规模领跑市场。
绿色金融:守护生态底线
在浙江安吉,全球首台9H级燃气轮机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实现“近零排放”的国能梅溪项目,背后是中国银行提供的绿色金融支持。该行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给予24亿元授信额度及专属优惠利率,并配套前期贷款专项资金,以“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动环保技术落地。
中国银行持续打造“中银绿色+”全球品牌,构建涵盖贷款、债券、消费、综合服务等五大类数十项产品的绿色金融体系。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5391.45亿元,同比增长16.95%;境外绿色贷款规模位居彭博排行榜中资银行首位。在绿色债券领域,该行承销境内、境外规模分别达2109.81亿元和149.01亿美元,均位列市场第一。
普惠金融:润泽民生根基
湖北潜江作为“中国小龙虾之乡”,年交易量达70万吨。中国银行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创新推出“虾农贷”“虾商贷”等专属产品,形成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体系。养殖户李师傅感慨:“中行的贷款就像及时雨,让我们能扩大养殖规模。”
上半年,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65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737亿元,同比增速26.86%;涉农贷款余额2.87万亿元,粮食领域贷款增速超35%。该行通过“金融+产业”模式,在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末梢。
养老金融:构筑幸福晚年
河北唐山天诚养老服务中心获得中国银行7000余万元固定资产贷款,用于新建2500张养老床位,其中1200张为普惠型床位。该项目集医疗、养生、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中国银行构建高质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缩影。
该行围绕养老金金融、服务金融、产业金融三大领域,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上半年新增8只养老理财产品,管理规模达439.29亿元;手机银行APP养老专区提供资产规划、投资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线下建成1000余家养老服务示范网点。截至6月末,社保卡有效卡量达1.26亿张,企业年金托管资金规模1.23万亿元,均居行业前列。
数字金融:重塑服务体验
“现在粤港转账就像本地支付一样便捷!”常驻两地的商务人士王先生,对中国银行跨境支付通业务赞不绝口。该业务实现境内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首日交易量即突破万笔。
在数字金融领域,中国银行持续完善“中银跨境e商通”,为跨境电商提供全流程服务,上半年交易额达5364.08亿元,同比增长42.1%。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基建、风控、营销等领域形成20余项创新成果,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8.59%,数字人民币消费额保持市场领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国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化“五篇大文章”实践,以全球化视野和综合化优势,在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