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31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数据正式公布,一时间,“人口东北化”的讨论甚嚣尘上。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哪些省份成为了生育的“主力军”?
从数据上看,广东省以113万的出生人口数量,毫无悬念地夺得了“最能生省份”的桂冠,并且相比上一年,还增加了10万人,为全国出生人口增量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力量。
有人或许会质疑,广东出生人口多,还不是因为其人口基数大?确实,广东拥有1.27亿的人口,远超其他省份。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江浙沪“包邮区”,这个总人口达1.76亿的区域,出生人口却仅有95.4万人,比广东少了11.7万人。这足以说明,人口多并非决定出生人口数量的唯一因素。

在出生率排名前十的省份中,除了广东和海南,其余八个全部来自西部地区。西藏、宁夏、贵州、青海的出生率均超过10‰,位居前四。新疆、云南、广西、甘肃也紧随其后。
然而,有愿意生的地方,就有不愿生的地方。黑吉辽三省继续稳坐出生率倒数前三的宝座,其中黑龙江的出生率更是低至3.35‰,几乎要跌破3字头。更令人担忧的是,上海、江苏、天津的出生率也不到5‰,已经出现了“人口东北化”的迹象。此外,出生率不到6‰的还有湖北、内蒙古、湖南、河北、重庆等地。

那么,为什么西部省份和广东的生育意愿如此强烈呢?这背后,其实是生育观念的差异。西部省份少数民族较多,思想观念相对传统,生育意愿自然较高。而广东呢?潮汕人、客家人等群体宗族观念强,信奉多子多福,因此生育意愿也较为强烈。在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来自潮汕地区的年轻夫妇生了7个、9个孩子的新闻,而在广东,两三个孩子也几乎是标配。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生育率低是因为生不起。但如果是这样,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生育率应该很高才对。然而现实却是,上海和江苏的出生率都排在了倒数。这说明,生不起并不是问题,不想生才是最可怕的。生不起,那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经济补贴来解决,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因为生育观念改变而不想生,那就比较麻烦了。
现在,确实有这种趋势,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不婚不育的观念在逐渐蔓延。因此,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部署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倡导积极的婚育观。让年轻人不要消极看待婚姻和生育,才是解决生育率低的根本。

未来的婚育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你看,现在国家正在整治高彩礼乱象,禁止诋毁、侮辱大龄剩女。在生育方面,从今年开始,育儿补贴已经落地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也即将到来。这些措施都在降低结婚和生育成本,减轻年轻人的婚育压力。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的婚育观会慢慢改变。毕竟,人生在世,总要找点事做,而结婚生子无疑是主流选择之一。当然,出生人口下降的阵痛期肯定是要经历的。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生育这事并不一定是无法挽回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