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历史上各领域不良贷款的逐步暴露与出清,以及非信贷领域不良资产的妥善处置,当前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与业绩表现均保持稳定态势。部分银行甚至能够通过拨备策略平滑利润波动。据分析,2025年或将成为此轮银行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2026年行业基本面将迎来实质性改善。
本刊特约 方斐/文
近年来,银行资产质量持续稳健,利润表受宏观环境影响有限,部分银行通过拨备调节实现了利润的平滑过渡。从长期视角来看,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主要得益于过去15年间各领域不良贷款的轮流暴露与出清。
自2011年起,银行便开启了不良资产出清的进程,从小微贷款、制造业及批零行业贷款,到房地产开发贷、城投贷款,再到当前的零售贷款,不良暴露呈现分散化、长期化特征。这种分领域、分阶段的暴露方式有效避免了风险的集中爆发,实现了资产风险的软着陆。
在不良贷款出清的同时,银行还通过主动调整贷款结构来降低资产风险。例如,在制造业及批零行业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时,银行及时压降了这两个行业的贷款占比,转而投向风险更低的领域。
银行之所以能在不良贷款暴露期间保持利润稳定,得益于其未雨绸缪的拨备策略。过去十多年间,银行多数年份都超额计提了拨备,为利润稳定构筑了两道防线:一是当不良生成率上升时,通过减少超额计提力度来平滑利润表;二是利用历史累积的存量拨备来减轻当下的拨备计提压力。
此外,银行非信贷领域的不良资产也经历了出清。表内非标、ABS、信用债以及资管新规前表外理财等领域的不良资产,要么已经风险出清,要么占比极小,对银行未来整体风险的影响有限。目前,非信贷减值损失占贷款减值损失的比例已降至历史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已边际稳定,但近几年仍维持在0.7%左右的较高水平,仅比2015年的峰值有所回落,资产质量压力依然存在。从微观层面看,不同银行在资产质量压力、拨备计提压力等方面表现分化,国有大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更好。
以2011年为起点,银行风险化解已持续约15年。当年,行业不良生成率由负转正,此后一路攀升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从经济背景来看,2010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及货币政策调整,导致2011年后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进而引发不良暴露。
制造业与批零行业是不良首先暴露和出清的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竞争加剧、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滑,不良率上升。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使中上游重化工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始退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暴露。
从不良率走势来看,上市银行制造业、批零行业不良率在2012年后持续上升,其中批零行业不良率在2016年达到峰值7.79%,制造业不良率在2018年达到峰值6.12%。截至2023年年末,这两个行业的不良率已回落至2010年水平附近。
房地产行业不良率则见顶回落。2021年开始,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目前边际生成已经过峰,但尚未完全出清。上市银行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在2023年达到峰值4.42%后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
银行在风险暴露过程中,还通过主动调整贷款结构来降低风险。例如,在制造业和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后,银行降低了这两个行业的贷款配置,转而投向低风险的个人贷款领域。然而,贷款结构调整有时也受需求、政策等因素影响,并非完全主动为之。
拨备计提是银行应对资产风险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超额计提拨备,银行可以在景气度高时储备利润,在景气度低时减少拨备计提力度,从而实现利润的平滑过渡。目前,上市银行整体超额计提幅度已经不高,但存量拨备仍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有助于未来几年保持净利润稳定。
对银行而言,除了贷款风险外,还有非信贷资产风险。然而,这些风险要么已经出清,要么规模不大,对银行整体风险影响有限。例如,表内非标资产相对贷款的比例仅有1.4%,规模已经很小;表内ABS相对贷款的比例也仅有0.9%,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影响有限。
随着承担信用风险的非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以及资管新规前理财风险资产回表处置结束,目前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相较贷款减值损失的比例已经明显降低。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10月1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