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五五’关键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在这场关乎民族复兴的变革中,农业农村现代化被提升至战略新高度,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点。
在这场时代大考中,大北农集团以三十二年深耕农业的深厚积淀,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先锋力量。从生物育种到生物制造,从实验室创新到全产业链落地,这家以‘强农报国’为使命的企业,正用科技之光照亮农业强国之路。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攻坚阶段。规划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要求通过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量的80%,其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农业科技现代化是赢得全球竞争的核心战场。
面对耕地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攀升、消费升级的三重压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国家发改委将生物制造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首,标志着农业领域正经历从传统种植向智能生物制造的范式变革。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重塑农业生产边界,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具潜力的增长极。’这一论断揭示了农业科技变革的战略价值——既关乎14亿人饭碗的稳固,也决定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色。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发展绿色低碳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者,大北农集团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国家战略与企业行动的深度耦合。2013年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关村时,对其生物育种成果的肯定,成为企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坐标。十二年来,大北农构建起覆盖生物技术、种业创新、数字农业的六大业务板块,形成50家子公司组成的产业矩阵。
在种业攻坚领域,大北农取得突破性进展:玉米、大豆新品种获国内生物安全证书,南美市场种植许可的获得,标志着中国‘种子芯片’走向全球。2024年,企业种业业务覆盖全国26省,服务农田超4000万亩,惠及75万农户。这些数字背后,是超过2600人的研发团队和年均7.34亿元的持续投入,换来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含1项特等奖)的硬核实力。

大北农的创新模式呈现三大特征:其一,‘532战略’明确自主创新(50%)、企科融合(30%)、孵化融合(20%)的配比,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其二,依托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省部级实验室的平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其三,通过设立科技奖、与30余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年开展超200项联合攻关项目。
在成果转化环节,‘大有谷’平台的打造堪称典范。这个寓意‘农民丰收、市民喜悦’的品牌,通过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消费者体验。2024年,平台推动的优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亿元,验证了‘科技-产业-市场’闭环的商业价值。
面向‘十五五’,农业农村部明确‘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大发展方向。大北农据此制定‘新质+新智’双引擎战略:在生物育种领域,实施‘技出粮进’全球化计划,聚焦玉米、大豆等主粮研发抗逆高产新品种;在生物制造领域,牵头建设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菌种筛选系统,效率达传统方式的60倍。

这种战略布局既回应了当前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如通过生物技术提升单产15%以上,又布局了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前沿领域——生物制造可降低农业碳排放30%。正如企业总裁宋维平所言:‘我们的高通量筛选平台24小时运转,一天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60人3年,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对标的底气。’
在政策层面,科技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导向与大北农实践高度契合。企业承担的12项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占农业领域总量的23%,彰显了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政府出题、企业答题、市场验题’的模式,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站在‘十五五’的起点,大北农以‘2035年成为全球第一农业科技企业’为愿景,其探索超越了商业边界。当企业的生物育种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当人工智能筛选的菌种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这家企业正在书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科技报国不是口号,而是亿万次实验的坚持,是千万亩农田的丰收,是14亿人饭碗里的中国答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农业强国’与‘科技强国’的战略交汇点上,大北农的实践证明:唯有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以科技创新破解时代命题,方能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