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 Holdings Limited,货拉拉运营主体)第六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自2023年首次递表以来,这家曾估值高达900亿元的物流独角兽,已连续五次因超期失效未果。此次递表背后,是估值缩水、盈利模式调整与资本市场信任修复的多重挑战。
货拉拉成立于2013年,以“城市货运界的滴滴”定位切入市场,通过撮合模式、灵活定价与大规模司机池,迅速成为中国最大货运撮合平台,并拓展至东南亚、拉美等14个市场,覆盖超400个城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5年上半年,货拉拉以全球闭环交易总额(GTV)计算,占据全球53.3%的市场份额,稳居物流交易平台首位。
然而,与业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估值的持续下滑。从《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据看,货拉拉估值从2023年的900亿元降至2024年的650亿元,缩水超27%;最后一轮融资(2022年2月)估值为760亿美元,而2023年2月股份回购价显示估值缩水24.41%。这一变化背后,是监管约束、抽佣比例下降与国内货运行业周期性影响的叠加效应。
2025年上半年,货拉拉营收达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毛利率为52.3%,较上年同期的59.4%有所下降。核心指标货运平台服务变现率连续三年下滑,从2023年的10.3%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9.2%。这一趋势并非单纯商业决策,而是监管与舆论倒逼的结果。
自2022年以来,货拉拉因恶意压价、抽佣过高等问题多次被约谈。2022年11月,交通运输部指出其通过“一口价订单”“特惠顺路产品”扰乱市场秩序,非会员司机佣金率高达18%;2025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反垄断问题约谈,货拉拉承诺“全盘接受整改要求”。为缓解监管压力,货拉拉自2024年起实施一系列降佣政策:
这些举措虽换来司机留存率提升,但短期利润承压。货拉拉披露,降佣政策预计使2025年全年利润减少约2.3亿元。然而,口碑争议仍未完全消解:黑猫投诉平台上,货拉拉相关投诉超10万条,涉及乱收费、退保证金等问题;消费保平台统计显示,2019年至2025年9月,货运家政类投诉中货拉拉占比超26%,2025年投诉解决率仅3.4%,创历史新低。消费者普遍反映“理赔难、客服响应慢”,司机端则抱怨“会员费高、扣分严格”。
截至2025年6月底,货拉拉持有现金及等价物16.81亿美元,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由于持续让利司机、加大保险与算法投入,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明显放缓,仅从2023年的3.59亿美元微增至3.69亿美元。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
为缓解国内市场压力,货拉拉将海外市场扩张作为战略重点。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货运平台服务变现率普遍高于国内,毛利率从2022年的50.2%上涨至2025年上半年的70.1%。截至2025年6月30日,货拉拉业务覆盖全球14个市场超400个城市,境外市场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9.3%提升至9.5%。其计划依托中国内地的四轮业务经验,复制至东南亚、拉美等重点区域,并追加投资扩大渗透率,2025年拟扩张至中东等地。
在IPO募资计划中,货拉拉拟将部分资金用于海外市场扩张、技术与算法研发、新能源运力生态建设及潜在并购。这一布局显示,其正从“撮合型平台”向“技术驱动型物流生态企业”转型,通过数据与AI能力提升效率、降低司机端成本。
自成立以来,货拉拉已完成11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6.6亿美元,但近年融资估值有所下滑。股权结构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WVR),创始人周胜馥通过直接持股(0.31%)及家族信托控制的Lalatech Underscore(24.74%),合计持有25.05%的已发行股份,实际控制76.97%的表决权,为绝对实控人。
周胜馥是香港“十优状元”,曾在贝恩咨询任职,后赴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学位。2013年,他瞄准传统物流“车货匹配效率低”的痛点,创立货拉拉,最初以两轮车配送切入本地市场,2014年进军中国内地及东南亚,2019年开拓拉美市场,逐步构建全球物流网络。截至2025年,其个人财富按货拉拉650亿元估值及25.05%持股比例计算,约为162.8亿元。
货拉拉的其他股东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顺为资本、腾讯、美团等知名机构,管理层多来自科技与投资领域:COO谭稳宝曾任顺丰科技副总裁;非执行董事包括高瓴合伙人黄立明、红杉中国合伙人郭山汕等。
对于货拉拉而言,第六次递表不仅是一次融资尝试,更是应对行业竞争与监管要求的战略选择。全球公路货运数字化渗透率仍低(2024年仅2.4%,预计2029年达3.4%),东南亚、拉美等市场的同城货运GTV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长4.1%,为其全球化提供空间。然而,国内降佣政策短期挤压盈利空间,境外市场需应对本地化竞争与合规风险,客户投诉与司机权益保障也需持续投入资源改善。
若本次上市成功,货拉拉或将成为港股“物流科技第一股”;但若仍不能通过审核,其估值与融资能力或面临更大压力。在盈利焦虑与监管压力的双重夹击下,这家独角兽的未来,仍需在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