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证研》 启明/作者
芯片产业作为我国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核心环节,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迎来历史性机遇。2025年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指出,要加速突破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这为国内芯片产业打开了价值重估的窗口。如何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分享芯片红利,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三项核心举措: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培育使能软件生态、突破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这项政策不仅为芯片产业注入政策动能,更揭示了AI时代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据统计,我国AI算力需求年均增速达45%,而先进制程芯片的供给缺口仍超过30%。
一、 芯片指数暴涨62%:市场释放的三大信号
从1958年首块集成电路诞生到AI大模型时代,芯片始终是科技进化的核心引擎。当前AI与芯片形成双向驱动:AI算法依赖芯片算力实现落地,而AI进化又倒逼芯片向更高集成度发展。这种共生关系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验证——截至2025年9月22日,上证科创芯片指数近三个月涨幅达62.03%,同期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涨幅更达82.37%。
数据背后隐藏着深层逻辑:在中证人工智能指数前十成分股中,寒武纪、中芯国际、澜起科技等三家半导体企业占据重要席位。这表明AI产业的价值链正向上游芯片环节延伸,形成"算法-算力-应用"的闭环生态。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创芯片指数成分股中,海光信息、华虹公司等企业已实现7nm制程突破,标志着国产化替代进入实质阶段。
国产化替代已成为驱动芯片产业的第二引擎。面对外部技术封锁,国内企业通过架构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寒武纪思元590芯片在AI推理效率上已达国际同类产品92%水平,中微公司刻蚀机更实现5nm工艺覆盖。国务院8月27日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将通过专项贷款、税收优惠等手段,加速形成"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自主能力。
二、 三大路径分享芯片产业红利
在AI应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芯片产业与人工智能形成深度绑定。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医疗影像等领域对专用芯片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26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这种产业协同效应,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捕获方向。
指数化投资成为分享红利的优选方案。目前市场上的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南方上证科创板芯片ETF等产品,通过跟踪科创芯片指数(000685.CSI)实现行业布局。该指数成分股涵盖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2025年前三季度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22%,显著高于半导体行业15%的平均水平。
相比个股投资,指数产品具有三大优势:其一,通过成分股动态调整机制,始终保持对行业前沿的覆盖;其二,单只成分股权重不超过10%,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其三,管理费率仅0.5%/年,远低于主动管理基金的1.2%平均水平。以海光信息为例,其CPU产品已进入金融、电信核心系统,但个股波动率达45%,而指数产品波动率控制在28%以内。
专业机构建议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将70%资金配置于芯片指数ETF,30%资金用于捕捉细分领域机会。如存储芯片领域的东芯股份,其SLC NAND产品已打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设备环节的中微公司,5nm刻蚀机订单排产至2026年二季度。这种组合既分享行业整体增长,又捕捉结构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芯片行业估值存在预期溢价。截至9月22日,科创芯片指数市盈率(TTM)达85倍,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的68倍。但考虑到2026年行业利润增速预计达35%,动态市盈率将回落至合理区间。投资者需保持长期视角,避免受短期波动影响。
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芯片产业正从"配套角色"转变为"战略中枢"。通过指数化工具参与这场价值盛宴,既是顺应国家战略导向的选择,也是分享AI时代红利的理性路径。正如中芯国际联席CEO所说:"未来五年,中国芯片产业将完成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转变。"
免责声明:本研究分析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分析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交流、分享、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研究分析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研究分析,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本研究分析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