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提出的一项行业观察引发广泛讨论——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出现倒挂,即部分银行的不良率高于净息差水平。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揭示了银行在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覆盖上面临的严峻挑战。若倒挂趋势持续,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倒挂现象:从数据看行业拐点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25年上半年末,46家银行(含全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共有16家银行出现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其中,9家银行的不良率高于净息差20个基点(BP)以上,3家银行倒挂幅度超过90BP,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具体来看,倒挂最严重的三家银行分别为:
此外,还有6家银行倒挂幅度在20-90BP之间,包括九江银行(21BP)、天津银行(23BP)、中原银行(35BP)等;另有7家银行倒挂幅度在20BP以内,如上海银行(3BP)、华夏银行(6BP)等。
行业趋势:倒挂或持续,净息差回升难度大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是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的重要拐点。当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24年四季度的1.5%上升至1.51%,而净息差则由1.52%缩窄至1.43%。到了二季度,倒挂趋势延续,净息差跌至1.42%,不良贷款率升至1.49%,差值为7BP。
尽管二季度净息差收窄幅度为1BP,不良率降幅为2BP,显示出银行在不良出清方面力度稍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净息差回升至2%以上的难度较大。招商银行管理层指出,当前实体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成本下降压力较大,资产收益持续走低;同时,银行业负债利率已处于低位,定期存款利率基本进入“1”字头,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因此,贷款利率降低而存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导致净息差难以回升。
上市银行表现:非息收入成营收主要拉动力
从上半年基本面来看,A股42家上市银行的经营指标有所改善。东莞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98%,环比提升4.18个百分点。然而,对营收拉动更大的是非息收入,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加10.76%,债市好转带动二季度增速环比大幅提升27个百分点至23.83%。
基于收入结构分析和不良生成趋势,业内人士判断,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这对于依赖传统“吃息差”模式的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安全垫”薄弱的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差值仅1-3BP
除了16家倒挂银行外,还有两家上市银行虽然尚未倒挂,但差值“安全垫”已经十分薄弱。北京银行的不良率为1.3%,净息差为1.31%,差值仅1BP;工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33%,净息差为1.3%,差值为3BP。这两家银行也面临着较大的倒挂风险。
结语:银行需加快转型,应对倒挂挑战
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传统“吃息差”模式与风险暴露的背离。在融资成本下降、负债利率低位运行的背景下,银行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优化资产结构,以应对倒挂趋势带来的挑战。否则,长期倒挂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责编:王璐璐
排版:罗晓霞
校对:祝甜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