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顶级投行中金公司的保驾护航下,叠加顶尖投资机构的资本加持,以及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背书,品驰医疗的科创板IPO本应是一场“赢在起跑线”的资本盛宴。然而,这家脑机接口领域的明星企业却在上市辅导验收环节遭遇罕见“卡壳”,超9个月的等待期不仅刷新了A股市场纪录,更引发市场对其IPO前景的深度关注。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雷 都@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2025年9月24日,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品驰医疗”)的科创板IPO进程仍停滞在上市辅导验收阶段。自2024年12月10日中金公司向北京证监局提交辅导验收材料以来,这家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等待超过9个月,而同期申报的广东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验收。
根据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企业完成辅导后需在20个工作日内获得验收完成函方可申报上市。品驰医疗的长期停滞,不仅打破了A股市场“辅导验收最快纪录”,更成为近年来罕见的IPO受阻案例。
作为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品驰医疗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自2008年成立以来,企业先后突破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等关键技术,打破美国企业垄断,产品覆盖帕金森病、癫痫等治疗领域。其核心团队更包括清华大学研究员郝红伟、总工程师文雄伟等学术精英,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路明也曾深度参与研发。
资本层面,品驰医疗同样星光熠熠。截至目前,企业已完成7轮融资,君联资本、中金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47家机构入股,其中君联资本通过旗下基金持有4.52%股份,社保基金中关村专项基金亦位列前十大股东。
尽管具备“技术+资本”的双重优势,品驰医疗的IPO进程却卡在辅导验收环节。据沪上投行人士分析,问题可能集中在三方面:
品驰医疗的IPO困局,与其创业初期的资金危机密切相关。2000年,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团队受王忠诚院士启发,启动脑起搏器研发。然而,早期投资者因质疑“机械团队懂医疗”而拒绝注资,创始团队不得不通过亲友筹资渡过难关。
这段历史虽成就了企业的技术突破,却为IPO埋下隐患。自然人股东现金出资、股权转让凭证缺失等问题,在监管层强化穿透式审查的背景下,成为必须跨越的合规门槛。
品驰医疗的IPO受阻,并未阻挡资本对脑机接口赛道的热情。2023年以来,随着国家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以及Neuralink临床成功引发的投资热潮,品驰医疗凭借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能力,仍保持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
据工商资料,品驰医疗控股股东汉世康元通过一致行动安排控制41.78%表决权,君联资本、中金资本等机构合计持股超30%。这种“学术+产业+资本”的三角结构,本应成为IPO的加分项,却因历史合规问题陷入僵局。
品驰医疗的案例,折射出A股市场监管生态的深刻变化。2024年3月实施的《上市辅导规定》明确,辅导机构需提交内核会议记录、招股说明书底稿等材料,监管层对历史沿革、核心技术独立性的审查愈发严格。
“补充材料时间不计入验收周期”的规定,虽为企业留出整改空间,但也意味着IPO进程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于品驰医疗而言,如何在技术优势与合规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其科创板命运的关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