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衡之
编辑|刘景丰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带用工热潮。以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通过创新模式与深度赋能,不仅为传统工厂开辟了海外市场新通道,更成为激活就业市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SHEIN平台经营厨具店铺的秦立刚,近期完成了工厂的第三次扩张。新厂房面积达10000平方米,产线与仓库员工超过200人。面对下半年全球消费旺季,他已启动新一轮招聘,并通过行业人脉广发“英雄帖”。
这一转变始于三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当时,秦立刚注意到多位批发客户将商品转售至SHEIN平台,且销量持续攀升。尽管对跨境电商心存疑虑,但货源优势让他决定试水。两年间,店铺日均出货量从零突破至7000-8000单,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直接推动工厂产能与用工规模同步扩张。
图注:SHEIN供应商员工正在接受培训
秦立刚的案例并非孤例。据《中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白皮书》数据,2025年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且需求呈持续扩大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是传统工厂与“厂二代”的双重驱动:
SHEIN等平台提供的流量支持、人才培训与全链路赋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出海门槛。例如,其“500城产业带”计划通过专属培训、买手帮扶与社群对接,已助力上万家传统企业转型;2025年初推出的“爆单计划”,则通过市场趋势分析、高潜力赛道推荐与营销资源加码,直接推动销量增长。
跨境电商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提升,更促使工厂在硬件规模、运营能力与人才储备上实现全面升级。
案例1:广东惠东女鞋产业带
傅丽娜的工厂曾以传统外贸为主,2024年开设SHEIN小店后,细跟高跟鞋迅速成为欧洲爆款,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为应对订单增长,她新增视觉设计、供应链管理岗位,扩招100余名员工,并将厂房从2000平方米扩展至8000平方米,为当地制鞋工人与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图注:多款惠东女鞋产业带制造的出口产品
案例2:湖州方巾产业带
曾超凡的工厂从传统外贸转型跨境电商仅三年,便通过SHEIN平台填补了外贸订单下滑的损失。如今,他不仅享受着8万条消费者好评带来的4.94分店铺高分,更见证团队规模扩张。新员工中,既包括熟悉电商运营的年轻人,也有精通跨境物流的专业人才。
尽管订单增长带来用工需求,但传统工厂在转型中仍面临人才缺口与招聘难题。傅丽娜与曾超凡均表示,跨境电商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熟练工”转向“复合型人才”,既需要精通工艺的老师傅,也依赖懂互联网逻辑、会视觉设计的新生代。
这一矛盾的破解,得益于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该模式通过精准市场趋势分析,降低库存风险,使工厂敢于按需扩产。曾超凡举例:“过去超前备货一旦滞销,几十万货款就打水漂;现在‘卖多少做多少’,生产线利用率始终保持高位。”
图注:SHEIN今年已接连组织了数十场产业带线下活动
随着产业带与跨境电商的深度融合,一场“经营模式”与“人才结构”的双重升级正在发生:
在广州跨交会上,SHEIN展台挤满了咨询的跨境卖家。这一场景折射出跨境电商平台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销售渠道,升级为产业带就业创业的沃土。通过与实体产业深度绑定,SHEIN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全球市场动能,更为个体打开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新通道。
图注:今年广州跨交会上,SHEIN展台挤满了前来咨询的跨境卖家
如今,做跨境电商、开SHEIN店铺已成为众多出海企业的标配。这场由SHEIN模式引领的产业带变革,正以“就业激活”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效应,书写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