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全球瞩目的速度崛起。2025年上半年,产销量双双突破69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44.3%,稳居全球第一。然而,这场狂飙突进的盛宴背后,一场由价格战、恶意竞争与舆论攻击引发的行业危机正在蔓延。国务院近期明确要求加强行业自律,释放出强烈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告别无序内耗,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价格战血洗行业:1380亿利润蒸发背后的生存危机
价格战已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旋律。从特斯拉2023年掀起的降价潮,到头部车企以9.98万元车型杀入燃油车市场,再到新势力品牌被迫跟进,整个行业陷入「不降价即出局」的恶性循环。艾睿铂《2025全球汽车展望》报告显示,中国129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到2030年仅15个能保持财务活力,淘汰率高达88.4%。
数据揭示残酷现实:2024年行业因价格战直接损失1380亿元,整体利润率从2021年的6.1%骤降至4.3%,远低于国际主流车企水平。更严峻的是,成本压力催生「偷工减料」风险。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上「缩水」,甚至牺牲安全配置。工信部多次强调「不得以牺牲产品性能换取短期降本」,正是对这一风险的预警。
舆论战毒瘤:水军攻击摧毁行业信任基石
如果说价格战是明面上的厮杀,那么「雇佣水军」「恶意抹黑」则是暗地里的「毒招」。某新势力品牌发布新款车型后,短时间内遭遇大量匿名账号集中攻击其「续航虚标」「品控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事后调查显示,这些账号多由第三方营销公司操控,背后疑似有竞争对手的影子。
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某车企高管在直播中公开「点名」竞品「技术落后」,引发舆论哗然;另一品牌则被曝出长期雇佣「黑公关」团队,在各大平台发布贬低对手的内容。这种「互黑」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严重损害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当用户无法分辨信息真伪,只能在「谁骂得狠谁有理」的怪圈中迷失,最终受伤的不仅是被攻击的企业,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形象。
底特律镜鉴:技术滞后如何摧毁百年基业
美国汽车工业史为今日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深刻教训。20世纪初,美国曾拥有数百家汽车制造商,但经过数十年的激烈竞争与整合,最终仅剩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尤其在三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美系车因技术滞后、油耗过高而节节败退,市场份额被日德车企蚕食。
为求生存,通用汽车不得不「断腕」砍掉萨博、欧宝等非核心品牌,福特则推行「一个福特」战略,回归主品牌集中发力。这一过程虽痛苦,却让企业得以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复苏。今天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面临类似的「十字路口」。品牌数量虽多,但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寥寥无几。若继续沉溺于价格战与舆论互撕,而非聚焦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安全性能等关键领域的突破,终将重蹈美系车「技术滞后、市场失守」的覆辙。
破局之道:政策严控与企业转型双管齐下
国家层面已出手整治行业乱象。会议提出的「加强成本调查」「强化生产一致性监管」「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等举措,旨在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竞争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比拼」。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定位发展战略:
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相互倾轧,看似是企业间的「零和博弈」,实则是一场「负和游戏」——伤害的是企业自身利润、行业整体信誉与消费者权益。唯有摒弃短视的「内卷互撕」,回归科技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本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