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工业气体领域的隐形冠军:华特气体的崛起之路

时间:2025-09-19 18:12:19 来源:市值Observation 作者:市值Observation



文丨泰罗

近期,随着光刻机产业链的持续升温,工业气体板块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9月19日,凯美特气强势涨停,广钢气体、和远气体、金宏气体、雅克科技、杭氧股份等企业股价集体上扬,工业气体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引发市场热议。

工业特气:中国制造的“血液”与“芯片粮食”

作为工业制造的“血液”,电子特种气体(简称“电子特气”)在半导体、光伏、生物医疗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光刻气作为芯片制造的“粮食”,其纯度直接影响芯片性能、良率和制造成本。从28nm到5nm先进制程,对气体纯度的要求呈指数级提升,99.999%(5N)以上的高纯气体成为刚需。

在这条被国外巨头垄断的赛道上,一家中国企业脱颖而出——华特气体。其生产的光刻气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不仅是国内唯一、更是全球仅有的四家获得光刻机龙头ASML和GIGAPHOTON认证的企业之一。这一认证意味着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可直接替代进口。

从“卡脖子”到“领跑者”:华特气体的破局之路

华特气体的崛起,与董事长石平湘的“争气”精神密不可分。1976年,时任佛山市二氧化碳研究所经理的石平湘,在参观工厂时目睹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因国内缺乏高纯电子特气生产能力,企业被迫以90美元/公斤的天价进口5N纯度气体,这一价格相当于当时工程师数月的工资。现场专家痛心疾首:“中国的化工人难道只能吃素吗?”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石平湘。45岁时,他毅然创立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经过多年摸索,首款气体产品“氩加二氧化碳”成功问世,标志着中国在特种气体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进入21世纪,电子特气“卡脖子”问题愈发严峻。作为芯片制造中价值仅次于晶圆的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晶圆产线的存亡——一旦气体出现杂质,整条生产线可能报废,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极为谨慎。面对巨大压力,石平湘决定向电子特气领域发起总攻,投入巨资研发50余种国产替代产品,成功实现14nm、7nm产线供料,部分产品甚至应用于5nm先进制程。

硬核实力:覆盖全球50国的“中国方案”

目前,华特气体的产品已进入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合肥长鑫等国内所有头部芯片企业供应链,8寸以上晶圆厂覆盖率超90%。同时,公司还与英特尔、德州仪器、台积电、三星、英飞凌等国际巨头建立合作,真正实现与国外同行“尖峰竞争”。

尽管特种气体市场规模仅500亿元(2025年预测),且利润率低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但石平湘始终坚信:“利润虽薄,却关乎中国工业的命脉。”30余年来,华特气体累计获得近百项专利,主导制定多项国家标准,产品出口至5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电子特气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永不停歇:向更高价值特气发起冲锋

即便已取得显著成就,石平湘的“争气”之路仍未止步。当前,公司正全力研发乙硅烷、锗烷等高价值特气产品,力求在更尖端的领域实现国产替代。这一选择,不仅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工业自主权的坚守。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基于企业公开披露信息(包括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及官方互动平台)进行分析,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内容产生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