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财经报 中国财经报2025年09月13日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来,财政治理体系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回顾“十四五”时期,面对内外部复杂风险挑战,财政政策不仅通过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动各方积极性,适配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彰显了大国财政的担当与智慧。
然而,财政运行也面临多重压力:宏观税负持续下行,支出责任不断扩大,财政需平衡短期风险与中长期可持续性,兼顾经济社会风险与债务风险,同时协调经济建设与民生福利投入,以自身负重前行换取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财政治理四大核心成效
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大规模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与居民负担,增强微观主体抗风险能力。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超10万亿元,年均超2万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20年下降1.4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支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达28.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5.8%,逆周期调节作用显著。三是财政赤字规模扩大,2021—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平均3.3%,广义赤字率均值6.5%,均高于“十三五”时期,政策扩张力度加大。
调结构:财税政策从供需两端激发内生动力
一方面,财政政策向居民端和消费端倾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例如,2023年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居民刚性支出负担;2024年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累计安排4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补贴个人消费。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优化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完善绿色税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惠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民生领域投入加大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投入,2021—2024年民生相关支出年均增速4.3%,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防风险:一揽子化债举措落地,筑牢安全底线
面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2024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82.1万亿元,年均增长15.2%,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与低利率环境为财政提供了广阔空间。2023年中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2024年末推出新一轮隐性债务置换,风险进一步缓解。
财政治理四大逻辑转变
理念转变:强化逆周期调节与预期管理
“十四五”期间,财政政策根据宏观调控需求,合理确定支出与赤字规模,2025年赤字率达4%,传递扩张性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目标转变:从规模导向到效果导向
财政政策从追求减税降费规模转向注重效率,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精准引导资源流向战略领域,优化支出方向,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等关键领域。
方式转变:政策优化与改革深化相结合
财政政策既优化短期调控,也推进长期改革。例如,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基层财力增强;税收法定原则落实,增值税立法稳定预期;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支出效率。
执行转变:中央加杠杆强化调控,支持地方落实政策
“十四五”期间,中央主动加杠杆,2025年中央赤字占比85.9%,较202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若考虑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中央赤字占比54.2%,提高9.8个百分点。同时,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22年增长18%,2023—2025年连续三年超10万亿元,确保政策落地。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财政运行平稳,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展望“十五五”,面对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需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理念与实施方式,推动政策转型,拓展财政空间,化解财政风险。
(作者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罗志恒)
编辑:秦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