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大变局时代,中小银行生存之道:广东华兴银行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9-23 13:02:51 来源:正解局 作者:正解局



金融圈常说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但现实是,作为经济血脉的银行业,早已成为感知经济冷暖的‘温度计’。当前,中国银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42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减少数量占比超九成。这场改革化险浪潮下,区域性中小银行如何突破‘规模扩张天花板’,在‘微利时代’找到生存之道?

三重挤压下的生存困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息差绞杀’首当其冲。自2013年LPR机制推出至2024年,5年期以上LPR从4.85%降至3.60%,累计降幅达125个基点。毕马威报告显示,银行业净息差从2015年的2.5%跌至2024年的1.5%,创历史新低。吃息差这一传统商业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开启‘降维打击’。移动支付颠覆银行支付垄断地位,互联网理财分流存款资金,线上信贷平台直接冲击核心业务。更严峻的是,科技巨头通过大数据风控优化放贷审批,将银行‘管道化’为底层清算通道。央行数据显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已远超商业银行,区域银行因科技投入不足、客群集中,受冲击尤为显著。

房地产行业的‘共生沉浮’则构成第三重压力。2019年末房地产贷款占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9%,到2024年已降至20.6%。随着‘房住不炒’政策深化与城镇化速度放缓,房地产信贷增速迅速下调,银行失去重要利润引擎。

广东样本:差异化突围路径

在行业困境中,广东华兴银行的转型实践提供了突破思路。这家成立14年、资产规模超4600亿元的区域银行,通过‘小众业务’构建三大核心竞争力:

1. 绿色金融:‘双碳’赛道的先行者

作为广东省内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城商行,华兴银行累计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推出‘兴碳贷’、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收益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其产品体系覆盖绿色金融多个细分领域,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又契合粤东制造业基地的能源转型需求。机构测算显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达数十万亿元,华兴银行通过深耕本地市场,有望建立独特竞争优势。



2. 供应链金融:从‘点’到‘链’的服务升级

华兴银行突破传统单点授信模式,通过金融科技构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兴付贷’产品由核心企业确认应付账款,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保理服务,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至供应链末端。数据显示,该业务已服务近300家供应商,2025年累计融资32亿元,其中肇庆分行帮助26家小微企业获得近3亿元支持。‘兴链贷’则基于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平台,允许信用在产业链中多级传导,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3. 文教金融:民生领域的深度耕耘

华兴银行打造‘金融+校园’智慧服务样板,通过‘兴校通’系统为100余家教育机构提供线上缴费、通知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4年末,文教贷款累计投放近200亿元,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阶段教育。其创新模式不仅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还为学校股东、教职工及学生家长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成为教育全周期的金融伙伴。



‘小而美’的哲学:价值创造优于规模扩张

华兴银行的差异化战略源于其独特的股东结构——‘国有+民营+地方参与’的市场基因,使其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其‘小而分散’的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分散化业务布局降低集中度风险;‘零售转型’战略则通过增加零售客户比重提升业务稳定性。数据显示,该行民营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余额超7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既体现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也构成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

华兴银行将科技金融与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推出‘华兴好企贷’‘华兴快贷’等线上化产品,提升服务效率。作为广东省2家数字化转型试点银行之一,其成果位居城商行前列。2025年4月,该行与奇富数科签署‘AI+金融战略合作协议’,通过AI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客户画像及产品推荐能力,实现‘科技+金融’的双向赋能。



行业启示:专业化与特色化生存

尽管面临净息差收窄、大行下沉竞争等挑战,华兴银行的实践表明,区域银行可通过专业化服务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美国银行业历经上百年洗牌,至今仍以4700多家小型/社区银行为主体,其在本地小企业贷款及客户满意度上的表现,印证了‘做精做特’的可行性。对中国中小银行而言,变革中求生存、创新中谋发展,或许正是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