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2025年三季度理财规模创新高 权益资产配置仍处低位

时间:2025-11-06 03:29:26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

在“存款搬家”现象的推动下,2025年三季度末中国理财市场规模与存款仓位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理财产品兑付收益环比微降,但新发产品的募集热度未受明显影响,反映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持续青睐。然而,受制于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及负债端期限,权益类资产规模和仓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权益投资虽为长期趋势,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刊特约 方斐/文

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规模达到32.13万亿元,年内增长2.18万亿元,同比增长9.42%。三季度作为传统理财旺季,理财规模增速略高于二季度,与一季度持平,创下历史最高值。

从历史数据来看,除2022年债市“赎回潮”外,过去几年四季度理财增量通常在1万亿元左右。考虑到2025年四季度股市分流效应可能小于2024年四季度,且存款利率远低于2023年四季度,预计2025年四季度理财增量将高于历年同期。若假设2025年四季度增长约1.5万亿元(略高于2023年四季度的1.23万亿元),则2025年年末理财规模有望达到33.6万亿元。

三季度兑付收益微降,新发募集热度不减

2025年三季度,理财兑付收益环比微降,但并未影响新发产品的募集情况。受存款利率下降及存款到期“搬家”的影响,三季度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92亿元,环比略有下降。然而,新发产品的平均单只募集规模达到22.64亿元,环比上升,显示出投资者“存款搬家”流入理财的意愿仍然强烈。

从收益率来看,2025年9月,固收类理财近1年收益率为2.42%,较3年期定存实际利率高出约72个基点;现金管理类理财7日年化收益率为1.33%,介于1年期和2年期定存利率之间,且流动性明显优于定存。

资产端:增配存款,筑牢低波安全垫

在债市震荡的背景下,理财资金增配存款叠加回购,筑牢低波安全垫。2025年三季度,存款仓位达到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截至三季度末,同业存单、债券、权益、公募基金持仓比例均环比下降,反映出理财减少对债券票息的依赖,加大主动交易力度。为应对年末部分高息资产的到期,理财仍增配较多存款。截至三季度末,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为27.5%,为有统计以来最高值。

2025年三季度,理财新增资产中超过90%为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款因具有较高性价比,仍受到理财资金的青睐。例如,部分吸储诉求大的分支行或跨季时点,由于资金量大,理财具有较大的议价权,可获得较高的同业活期和定期利率。尽管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受监管约束,但银行对于单笔定价仍有一定的自主权,同业定期存款利率目前尚未受监管明确约束。

随着年内理财的估值整改接近尾声,增配存款有助于筑牢“安全垫”。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增配的存款主要是同业存款而非保险通道协议存款。由于同业存单具有高流动性、无需缴纳3%的利息收入增值税,其税后收益率或高于同期限信用债。四季度银行通常需储备来年“开门红”,提价发行存单的诉求增强,理财对存单的需求或仍然较大。截至2025年10月22日,理财资金10月净买入同业存单规模已与2024年10月基本持平,叠加近期同业存单一级发行利率有所上升,四季度或持续保持较大买入力度。

受“赎回费新规”的影响,理财资金配置公募基金仓位或继续下降,部分转向基金专户。“赎回费新规”若正式落地,理财原先依靠短债基金调节流动性的方法将失效,需求或转向ETF和基金专户。此外,摊余成本法债基暂不受“赎回费新规”的影响,因估值优势或继续受到理财资金的青睐。

在债券配置方面,理财资金显著增加利率债波段交易。虽然《报告》未披露信用债、利率债的仓位,但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现券交易数据来看,理财在债券震荡市中加大了利率债波段交易。截至2025年10月22日,理财资金净买入利率债规模已超过2024年10月全月。

多资产配置未来可期,但挑战犹存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通过债券、非标、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降至65%,为有统计以来新低;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规模占同期社融存款的比例为4.8%,环比微降。由此可见,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继续下降。

在理财子牌照继续“惜发”的背景下,2026年年底前中小银行或面临“清零”压力。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非持牌的银行机构理财规模为2.8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8.87%,首次低于10%。自2023年12月29日浙银理财获批后,近两年时间尚无新的理财子获批,预计监管态度仍然较严。部分理财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农商行仍未主动放弃,如四川省内的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计划联合申设银行理财公司。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共有181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环比减少13家,不少银行提前主动退出理财市场。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均已获得理财子牌照,未获得理财子牌照的银行均为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

由于非持牌银行机构理财业务规模效应不足,纷纷转为纯代销。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未获理财子牌照的银行机构存续理财产品数量为1.33万只,环比继续下降。中小银行产品线较为单一,单家规模小、单只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主动退出理财市场后大多转为纯代销,以丰富产品货架的方式加强客户黏性,有助于理财子增加城商行、农商行的代销渠道,加大对长尾客群的理财营销。

银行代销可显著增厚中间业务收入,承接“存款搬家”资金。2025年9月,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2024年同期增加35家。未来中小银行若转型纯代销,可较好承接居民“存款搬家”的需求,有望带来亮眼的代销收入,如招商银行2025年二季度单季代销理财收入占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的37%。

目前来看,低波理财可能是存款流出的“第一站”。由于理财依托银行的渠道优势,理财客群和存款客群高度重合,预计低波理财的需求仍然较高。但资产端的欠配压力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险通道的协议存款集中到期:主要是2022年11月债市“赎回潮”后起存的3年期定存集中到期;若后续同业定存利率若被监管收紧,低波资产将面临持续欠配的局面。

第二,信托平滑工具整改、估值方式规范:年底前若整改完毕,从2026年开始理财在债市调整中平抑净值波动的能力大幅减弱,负债端可能变得不够稳定。

第三,票息资产减少叠加债市震荡,使得理财配置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通过灵活的交易策略增厚收益,如交易利率债、增配二级债基和ETF等资产。

第四,受制于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权益类资产规模仍然较小,理财目前的权益仓位仍然较低,主要受制于客群风险偏好及负债端期限。

在行业变革的背景下,若理财要重塑“绝对收益”的防线,则需加大客户分层、丰富产品线。目前,固收类理财收益率较3年期存款仍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行业面临整改、高息资产变少的困境下,理财如何保持募集热度仍是一大考验。

从产品端来看,除了低波产品巩固传统客群外,还要通过细分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货架,以此来打造攻守兼备的防线。从资产端来看,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短债仍为理财的基本盘,基金投资在“赎回费新规”落地后或更偏向于ETF、摊余债基及基金专户,权益投资是长期趋势但目前仍在探索阶段。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10月2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