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港交所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因未能履行复牌指引,诺辉健康(06606.HK)将于10月27日起正式取消上市地位。这家曾以“早筛第一股”光环登陆港股的企业,最终以400亿港元市值归零的结局,为资本市场的狂热与行业乱象写下警示录。
2015年,三位北大学霸朱叶青、陈一友、吕宁在杭州创立诺辉健康,瞄准结直肠癌、胃癌等高发癌种的居家早筛赛道。其核心产品常卫清通过粪便DNA检测技术,让用户无需忍受肠镜痛苦即可筛查癌症风险,这一创新模式迅速引发资本追捧。
软银中国、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数十家顶级机构展开7轮融资,推动诺辉健康在2021年登陆港交所。上市后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成为医疗健康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企业。财务数据同样亮眼:2022年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259.5%;2023年上半年营收8.23亿元,超越2022年全年。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重磅报告,指控诺辉健康通过“压货”方式虚构九成销售收入。报告称其2022年实际销售额仅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尽管管理层以“三方审计+药监局检查”强硬回应,但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财报背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危机接踵而至:2024年3月28日港交所强制停牌,股价较发行价腰斩;9月CFO高煜离职;年底创始人朱叶青辞任CEO;2025年2月股东大会以79.89%赞成票罢免其执行董事职务;8月开曼大法院委任临时清盘人,董事会权力全面暂停。
据《健闻咨询》调查,诺辉健康造假手段令人震惊:通过向环卫工人支付5元/份购买公厕粪便样本,将单份试剂拆分至多个虚假账户,伪造检测需求。更荒诞的是其资金流转模式——
这种“虚拟买卖”链条中,仅有少数高管参与核心造假决策,前员工披露的细节显示,公司甚至建立专门账目系统掩盖资金流向。
诺辉事件在早筛行业引发连锁反应。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率第二大病因,结直肠癌筛查市场本应前景广阔——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9.54亿元,分子筛查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但资本迅速冷却:2025年第一季度IVD领域私募融资仅18起,同比下滑超40%,并购市场同样陷入冰点。
多家基金公司已将“非血液类早筛”列入投资黑名单,海富通、富国等机构连续下调诺辉健康估值至0.01港元/股。这场由资本狂热催生的泡沫破裂,暴露出医疗创新领域合规建设与行业监管的深层矛盾。
当400亿市值化为泡影,当“北大团队”光环褪色,中国早筛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洗礼,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数据来源:港交所公告、红星资本局、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