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广州: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打造全民运动活力之城

时间:2025-11-11 03:14:31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广州,这座以“动感”著称的城市,始终流淌着运动的血液。从民间自发组织的长跑活动到国际顶级赛事的承办,广州用百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运动基因”的进化史。

翻开历史档案,广州的长跑传统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当时,公开环市长途跑已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各类全市性长跑比赛从未间断。这种“无门槛、全参与”的运动文化,让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都能在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正是这份深厚的运动底蕴,为广州马拉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2012年首办以来,广马仅用十余年便跻身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行列,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如今,每年数万名跑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温度,而珠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与广式早茶的烟火气,更让广马成为“体育+旅游”的典范。


图源:图虫创意

马拉松的火爆仅是广州体育版图的一角。从第六届、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到亚运会、女足世界杯、乒羽世界顶级赛事,再到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州始终以赛事为纽带,推动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的深度融合。这种“以赛促建”的模式,不仅重塑了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更培育出爱运动、会运动的市民文化。

当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正在广州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主要承办城市,广州的目标远不止于办好一场赛事——通过赛事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鲜活场景,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观光、创业、生活。

马拉松:城市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马拉松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490年的希腊马拉松平原。当士兵菲迪皮茨用42.195公里的奔跑传递胜利消息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项运动会在千年后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1959年,中国第一届全运会设立男子马拉松项目;1981年,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2012年,广州马拉松接过接力棒,开启华南地区马拉松的新篇章。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堪称综合实力的“大考”。2024年广马吸引超11万人报名,最终2.6万人参赛,中签率仅23%。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交通保障、住宿接待、赛事组织等提出极高要求。广州凭借密集的地铁网络、双向八车道的主干道,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成功化解了短期人流激增带来的压力。

更难得的是,广州将赛事体验延伸至赛场之外。珠江畔的夜景、广州塔的璀璨、陈家祠的古韵,搭配地道的粤菜美食,让跑者在挑战极限的同时,也能沉浸于城市的文化魅力。这种“体育+文旅”的融合模式,正成为广州马拉松的独特标签。

马拉松的经济账同样亮眼。据人民网研究院报告,2024年广马直接经济效益达17.9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2.2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6551个。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是否办赛”时,广州已通过商业化运作,让马拉松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全民运动:从专业竞技到大众参与

马拉松的普及,折射出中国体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指出,马拉松的入门门槛低、社交属性强,既能宣泄压力,又能获得成就感,因此深受普通爱好者喜爱。如今,各类跑团的兴起更推动了这项运动的普及,让更多人加入到长跑的行列中。

广州的运动氛围,正从马拉松扩展至全民全运。以2024年广马为例,赛事首次开放广马博览会,吸引市民近距离感受马拉松文化;亲子跑活动让600组家庭共享运动乐趣;赛后活动区则提供保龄球、攀岩、高尔夫等多元体验。调查显示,87.60%的现场观众认为赛事助力了广州全民健身建设,86.69%的观众表示因赛事产生了参与路跑的想法。


广州龙舟竞渡 曾思怡/摄

这种转变,离不开广州对体育空间的持续改造。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不仅完善了地铁、道路网和机场设施,更在天河、白云、番禺等地规划了高标准体育场馆群。这些场馆在赛后或承接商演,或成为市民健身场所,实现了“一场多用”的可持续运营。

正在举办的十五运会,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90%以上的比赛场馆通过改造升级实现再利用,既厉行节约,又注重赛后服务周边居民的常态化健身需求。与此同时,城市更新项目将“全民健身”思维融入老旧小区改造,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推进,让运动元素渗透至城市的每个角落。

未来规划:迈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

如今,广州的体育版图已初具规模: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690万;“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武术、龙舟、舞狮等传统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体育产业链总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

面向未来,广州已绘就清晰蓝图。2024年发布的《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提出,到2030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45%以上,人均场地面积达3.4平方米。

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从马拉松到全民运动,广州用一场场赛事、一次次改造,诠释着“运动之城”的深刻内涵。在这座城市里,运动不仅是挑战自我的方式,更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态度。正如马拉松的终点从未存在,广州的全民运动之路,也将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