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宠物出口企业,如今却陷入破产清算的困境。近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苏州市锦苏宠物用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苏宠物公司”)已被申请破产清算。与此同时,多家成立超20年的老牌宠物企业也相继进入破产申请或债权申报阶段。随着宠物用品出口红利逐渐消退,中国宠物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锦苏宠物公司破产清算申请已获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企业,运营近28年,曾以宠物玩具、笼具、服饰及牵引绳等商品为核心业务,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然而,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公司涉诉案件超十起,多为被告方,案件类型涵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借贷纠纷等,其中单笔最高涉案金额达547万元。记者尝试联系该公司公开座机电话,发现已显示为空号。
锦苏宠物公司的困境并非个例。同期进入债权申报阶段的平阳县孔迎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以及杭州宠缘宠一下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杭州宠缘宠四下宠物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已启动破产清算审核程序。以杭州宠缘宠公司为例,其早期通过“宠物电子身份证”和App管理切入市场,具备数字化基因,但2019年转向线下扩张后,因盲目设立“3年突破2000家门店”目标,导致资金链断裂,关联企业陆续被吊销、注销或进入破产程序。
这些企业的集体困境,折射出宠物行业依赖出口模式的脆弱性。中国宠物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凭借劳动力与产业链优势,迅速成为全球宠物用品的重要代工基地。锦苏宠物、孔迎宠物等企业通过OEM/ODM模式,将产品销往欧美日等成熟市场,享受了长达十余年的出口红利。然而,近年来海外市场环境发生剧变。以佩蒂股份为例,其2023年三季报显示,受海外营收同比下滑影响,整体业绩表现不佳。
面对出口压力,部分企业试图转向国内市场,但长期代工模式导致品牌建设、渠道运营和消费者洞察能力严重缺失。国内宠物市场虽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据《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但竞争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电商平台崛起、新锐品牌涌入,使得传统制造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品牌认知与用户忠诚度。
尽管部分老牌企业倒下,但中国宠物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仍在涌现。从代工出口到进口品牌主导,再到如今国产品牌逐步占领市场,行业正经历“品牌本土化”浪潮。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随着宠物数量增加和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升,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政策支持与标准完善将加速优胜劣汰。企业需通过营销策略与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传播星球App董事长由曦则认为,宠物经济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基础用品需求保持稳定,但专业化、细分化、品质化产品(如智能喂食器、定制化宠物食品)市场需求激增。同时,寄养、摄影、宠物咖啡馆等服务市场快速发展,为养宠人群提供更多选择。未来,行业需通过创新与差异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加强监管规范,推动宠物医疗等细分领域健康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