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董轩
来源 / 节点财经
近期,消费电子领域两大巨头——大疆与影石,在全景相机与无人机市场展开了一场隔空较量。从产品价格战、营销舆论战到市场份额争夺,双方竞争态势持续升级,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这场看似突发的商业摩擦,实则是行业增长瓶颈下企业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
根据久谦中台发布的《全景及运动相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口径下,影石在该赛道的市场占有率从第二季度的92%骤降至49%,而大疆凭借首款全景相机产品Osmo 360,在短短三个月内便斩获全球43%的市场份额。这一数据对比引发市场震动。

然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却呈现截然不同的图景:同期影石仍以75%的全球市占率稳居行业首位,大疆仅获得17.1%份额。面对数据争议,影石官方回应称:"部分第三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权威性无法验证,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这场市占率"罗生门",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价格战成为导火索。2025年10月,大疆突然启动新一轮降价促销,引发消费者强烈反应。社交平台上"数码圈炒股""早买早亏"等吐槽刷屏,用户情绪持续发酵。就在大疆尚未就降价事件正式表态时,影石CEO刘靖康抢先在微博发布"代位道歉"声明,称大疆降价与影石有关,并宣布向10月2日至8日期间购买大疆产品的用户发放100元无门槛代金券。

这套"先礼后兵"的组合拳迅速点燃舆论场。业内人士分析,影石此举既化解了部分用户对大疆降价的抵触情绪,又巧妙借势提升了品牌曝光度。但这种紧跟竞争对手负面新闻的营销策略,也引发"蹭热点""抖机灵"等质疑,反映出新兴品牌在市场突围中的策略选择困境。
全景相机与无人机市场均属于典型的小众专业赛道,市场规模天花板显著。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50.3亿元,预计2027年达78.5亿元,期间复合增速放缓至11.8%。无人机市场虽稍好,2023年全球航拍无人机市场规模约71亿美元,预测2030年达120亿美元,复合增速约8%。

当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企业生存关键。2025年7月,影石正式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直接切入大疆经营多年的核心领域。几乎同时,大疆凭借技术积累快速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形成对影石的战略反制。这种业务边界的重合,使得任何市场动作都可能被解读为挑衅行为。
从"隔江相望"到"短兵相接",两大巨头的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影石试图在无人机市场分得一杯羹,大疆则在全景相机领域深耕增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态势,使得新品发布、价格调整等市场行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新的竞争常态。
大疆与影石在本次事件中展现出的差异化应对方式,深刻反映了各自的企业基因。成立于2007年的大疆更像一位沉稳的"技术宗师",其竞争优势建立在数万项专利组成的技术壁垒之上。从飞行平台到影像系统的高度自研能力,赋予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定价灵活性。面对降价风波,大疆将其定义为"常规双十一促销",并强调"优化服务与沟通机制",这种务实风格与其技术驱动的产品理念一脉相承。

相比之下,2015年成立的影石则展现出新锐品牌的张扬特质。CEO刘靖康的"友商关怀"事件堪称经典营销案例:从个人微博发声到发放代金券,用极低成本收获巨大舆论关注。这种敏捷的营销思维和用户连接能力,帮助影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品牌突围。但过度依赖热点营销也可能带来品牌定位模糊、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等风险。
两种策略并无优劣之分,而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自然选择。大疆的沉稳源于其市场领导地位和规模优势,影石的张扬则是后来者突破资源限制的必然路径。这场纠纷本质上是两种商业哲学在竞技场上的直接碰撞,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参考。
无论竞争策略如何差异,大疆与影石都面临着相似的行业挑战。首先,市场规模天花板近在咫尺。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超70%份额,影石在全景相机领域曾长期保持80%以上市占率。这种强势地位反而成为成长桎梏,迫使企业不得不跨界竞争。

其次,外部环境压力加剧。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两大企业均陷入专利诉讼漩涡。这种共同挑战进一步压缩了它们的战略回旋空间,使得国内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稳固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任何市场动作都可能影响企业生存根基。
这场竞争表面是降价引发的营销风波,实则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普遍命题:当颠覆性创新开辟的蓝海市场逐渐红海化,企业从错位竞争转向正面交锋成为必然。对于大疆与影石而言,构建技术壁垒、培育用户忠诚度、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比短期价格战和营销战更为关键。如何在攻防间取得平衡,在争夺当下市场的同时布局未来,将是对所有科技企业的真正考验。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