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的最新13F持仓文件引发市场关注——被称为“硅谷风投教父”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旗下基金Thiel Macro Fund在第三季度彻底清仓英伟达股票。数据显示,该基金出售约53.7万股英伟达股份,占其投资组合近40%,按第三季度平均股价计算套现金额约1亿美元。截至9月30日,其持仓中已无英伟达踪迹。
此次减持并非孤立事件。同一季度,Thiel Macro Fund还大幅削减特斯拉持仓,卖出20.76万股,减持比例达76%,同时转而购入7.9万股苹果股票和4.9万股微软股票。彼得·蒂尔作为金融科技巨头PayPal和国防AI公司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其投资动向向来被视为市场风向标——他创立的Founders Fund曾因早期投资Facebook获得超5000倍回报。
机构集体撤退:软银、桥水跟进减持
英伟达的减持潮呈现蔓延态势。11月11日软银集团披露,截至第二季度末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含资产管理子公司持股)已全部售出,套现58.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软银曾于2017年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股份,2019年因流动性需求清仓时错失后续万亿美元市值红利。尽管去年四季度重新加码至10亿美元持仓,今年一季度增至30亿美元,但此次选择再次清仓。
华尔街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动作同样引发关注。其三季度持仓报告显示,英伟达减持比例近三分之二,同时削减过半Alphabet股票、约9.6%亚马逊股票及超35%微软股票。更引人注目的是,因精准预言2008年次贷危机闻名的“大空头”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披露,其基金买入100万股(1.86亿美元)英伟达看跌期权及500万股(9.12亿美元)Palantir看跌期权,占总仓位80%。
AI泡沫争议:估值与现实的博弈
作为全球AI芯片龙头,英伟达股价今年以来涨幅近40%,上月底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但机构集中撤离引发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彼得·蒂尔曾警告,人工智能炒作远超实际经济可行性,其估值飙升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高度相似。桥水首席投资官Karen Karniol-Tambour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市场稳定性面临越来越高风险。
行业观察者亦表达类似观点。AI公司DeepL CEO Jarek Kutylowski认为市场评估存在夸张成分,泡沫迹象显现;图片编辑工具公司Picsart CEO Hovhannes Avoyan则指出,许多AI公司在缺乏收入支撑的情况下获得极高估值令人担忧。迈克尔·伯里更直言,主要AI基础设施提供商低估芯片折旧费用,像甲骨文等公司利润可能被严重高估。
多空分歧加剧:三季报成关键节点
尽管看空声音渐强,AI芯片巨头仍保持乐观。AMD CEO苏姿丰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芯片和系统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万亿美元,公司数据中心芯片年收入有望在5年内达到1000亿美元。英伟达将于本周发布三季报,其业绩表现将成为判断AI超级周期是否持续的重要依据。
巴克莱分析师指出,投资者在财报发布前的谨慎态度可以理解,这份报告或将决定人工智能相关支出是否仍在预定轨道上。随着机构持仓变动与行业观点碰撞,AI领域的估值重构与市场方向选择正进入关键阶段。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