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共2334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当算法驱动的保险服务遇上返利承诺兑付危机,一场关于科技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碰撞正在上演。2025年11月,百保君平台因涉嫌违规返利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其法定代表人李雪峰被带走配合调查,涉案金额或超亿元。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林汉垚 崔济鹏
编辑 | 肖嘉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2025年6月18日,消费者王女士在黑猫投诉平台曝光,其花费8600元购买百保君平台20份住家护理权益产品,平台承诺9月18日发放100张面值100元的京东E卡,但直至9月24日仍未兑现。客服以"系统升级""财务审核"等理由拖延,最终导致投诉平台显示该案件处于"待分配商家"状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11月17日,黑猫投诉、聚投诉等平台累计收到百保君相关投诉达数十起,单笔涉案金额从300元至3万元不等。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购买"住家护理保障权益270版"产品后,不仅未获得承诺的300元京东卡返利,连基础护理补贴权益也无法激活。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已于9月搬离虹桥绿谷广场B座3A10室办公场所,官网显示的400客服电话已停机,微信小程序"百保君服务号"最新推文停留在9月5日。

百保君的危机源于其设计的"三重权益"返利模型:
以270元的"住家护理保障权益270版"为例,消费者理论上可通过返利实现"零成本"获得保险保障和护理服务。但实际操作中,多数用户仅收到首期100元京东卡后便遭遇断供,平台客服以"系统故障""风控审核"等理由拖延后续发放。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补贴换流量"模式本质是资金盘运作。百保君需持续吸引新用户投入资金维持返利循环,当新增用户增速放缓时,资金链必然断裂。据知情人士透露,平台实际返利成本占营收比例超过60%,远超保险销售分成的正常盈利水平。

成立于2020年的百保君,曾被视为保险科技领域的明星企业:
其创始人团队兼具保险与科技背景,原COO苏炜鑫曾宣称要打造"数据驱动的算法保险平台"。通过连接百度等流量入口,百保君设计出"用户引流-需求挖掘-服务匹配"的三阶段模型,声称要重塑健康行业供需关系。
但现实运营中,平台逐渐偏离初衷。记者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2023年起百保君开始加大返利力度,将原本用于保险顾问匹配的算法资源转向返利系统开发。某前员工透露:"高层认为直接返利比保险销售来钱快,2024年返利预算占运营成本70%以上。"

百保君事件暴露出保险科技领域的三大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指出:"真正的保险科技应通过数据优化服务效率,而非制造返利幻觉。监管部门需加强对互联网保险创新业务的穿透式监管,防止科技外衣下的非法集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