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魁/文
随着2025年步入尾声,A股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截至11月13日,上证指数以4029点收盘,年内累计涨幅达20%,创业板指更是以近50%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市场。这一轮行情的背后,是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长线资金托底效应显现,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向权益市场转移的共同推动。A股估值体系迎来系统性重估,为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过往普涨式牛市不同,2025年的A股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科技板块持续领涨市场,而传统地产链和消费链表现相对疲弱。这种分化格局既反映了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也体现了市场资金对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精准布局。
科技板块的强势表现具有多重支撑:首先,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动能加速向科技领域转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强化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强心剂。其次,从三季报数据看,科技板块业绩优势显著:海外算力需求旺盛带动电子行业业绩持续提升,通信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连续三年保持历史高位,计算机领域软件开发和设备制造板块业绩逐步改善。这些数据印证了科技产业正处于景气上行周期。
然而,10月以来市场风格出现微妙变化。科技板块上攻步伐放缓,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展开窄幅震荡,市场正在向更趋平衡的风格过渡。这一转变背后存在多重逻辑:经过持续上涨后,科技板块资金拥挤度和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短期存在消化需求;近期华尔街对美股科技股估值泡沫的担忧情绪蔓延,对A股科技板块形成情绪传导。与此同时,经济数据释放积极信号:10月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6个月扩大;PPI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价格指标的改善为非科技板块盈利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近期"反内卷"相关板块的活跃表现即是明证。
临近年底,市场关注焦点重回政策层面。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12月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明年经济政策定调。在当前市场稍作休整的阶段,投资者普遍期待政策方向进一步明朗化。
从更长周期视角观察,2025年资产重估行情已为市场打下良好基础,而经济复苏的传导效应终将体现在更广泛的企业盈利改善上。A股市场有望逐步过渡到由盈利修复驱动的慢牛格局,市场风格也将更加均衡,上涨行情的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种转变既符合经济转型的客观规律,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布局机遇。
机构观点普遍趋于乐观。华泰证券分析指出,信用周期、发电量及企业订单等前瞻指标显示,四季度国内新一轮库存周期有望启动。在"反内卷"政策推动下,供给侧改革预计将在2026年年中前初见成效,带动上市公司利润率修复,市场风格将进入平衡期。中金公司则认为,2026年中国股市仍将处于宏观宽松周期与科技周期的共振区间,居民存款搬家、个人投资者持续入场、主动型外资增配等因素将形成正向循环,支持股市表现。该机构建议增配周期价值板块,以应对经济预期改善的可能性,并指出当前周期价值与科技成长估值差距处于历史高位,低估值板块存在补涨空间。
本文刊于11月1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