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召开董事会,正式通过宗馥莉的辞职申请,并任命许思敏为新任总经理。然而,董事长职位仍虚席以待,娃哈哈在“后宗庆后时代”的动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9月12日,宗馥莉辞职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但最终董事会接受了辞职,让这场“战略转进”显得颇为尴尬。与此同时,一个认证主体为宏胜饮料集团的“娃小宗”微博账号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宗馥莉独立经营的新尝试。
然而,将企业经营比作宫廷剧的“权谋戏”,未免过于儿戏。企业的成败与掌门人的进退,远非如此简单。
宏胜集团在这场娃哈哈之乱中扮演了“隐形主角”的角色。作为宗庆后全控的企业,宏胜集团在娃哈哈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宏胜系”。在宗庆后去世前,宏胜代工的产品数量占娃哈哈品牌总产能的三分之一,是娃哈哈“体外循环”的核心力量。目前,宏胜系由宗馥莉通过离岸公司全资控股,成为她的自留地。
尽管外包供应链和销售代理是大型企业的常见模式,但娃哈哈的股权结构特殊,国资大股东占比46%,却以家族企业的方式经营,使得宏胜系的存在显得尤为敏感。
事实上,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型家族企业并非完全家族全控。例如,福特汽车上市后,福特家族持股最高时也不过30%,后来降至15%,但仍由福特家族三代掌舵。娃哈哈由第二大股东宗家掌舵,按家族企业的模式运行,本无可厚非。然而,“国资”在中国太特殊,一沾上就敏感,宏胜系的存在因此显得有些灰色。
娃哈哈集团内部并非只有宏胜系。宗庆后的情人(也有说法是继妻)杜健英掌控的“三捷系”,同样是娃哈哈“体外循环”的重要力量。
宗庆后在世时,对集团内外的大小山头有一套维持平衡的安排。然而,宗馥莉接班后,带领宏胜系四面出击,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宗馥莉首先关停了娃哈哈非宏胜系的工厂,并将代工订单转移至宏胜智能工厂。这一操作使宏胜系一家独大,切断了其他山头的财源,攫取了集团本体的利润。2024年,宏胜净利润达47.67亿元,而娃哈哈集团净利润暴跌98%,仅1871万元。此消彼长,令人震惊。
企业掌门人换代,动荡难免。但体外循环的山头赤裸裸地吸血本体,坏了“江湖规矩”。哪怕是血统纯正的家族企业,也不能容忍附庸企业反客为主。国资大股东脾气再好,也难以容忍这种行为。
更过分的是,宏胜系不仅要攫取集团的利润,还要拿走集团的核心资产——品牌。去年接班后,宗馥莉试图将归属集团的387件核心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一代国民品牌,几代人的记忆,估值900亿虽有水分,但也是分量极重的。国资股东终于忍无可忍,强硬叫停。宗馥莉退而求其次,推出了“娃小宗”。
在此背景下,宗馥莉对集团的大刀阔斧改革更不得人心,搞得民怨沸腾。老大企业搞改革,本就要触动很多人的蛋糕,阻力极大。如果改革者能守住道义立场,还能拿稳切蛋糕的那把刀。而宗馥莉一面连肥水带庄稼都往自家仓库搬,一面却义正词严对员工说“为了提高集团经营效率,集体股分红也要考核绩效”,老员工能服气吗?
总之,宗馥莉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国资股东、员工集体股东都得罪了,“战略转进”的结果岂是意外?
去年宗馥莉辞职“以退为进”能成功,不是娃哈哈离不开她,而是占了个好时机。宗庆后余威尚存,各方还有“不伐丧”的忌讳。加之支持民营企业的敏感期,更要投鼠忌器。今年再来一次,已然时过境迁,宗馥莉也只能“战略转进”了。甚至这次辞职有多少是主动、多少是被动,还存悬念。
国庆期间,宏胜饮料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立案审查。严学峰在与娃哈哈有关联的近190家公司中担任监事,绝非等闲之辈。去年宏胜系四面出击,接收了大量资产和业务,其中有多少猫腻?经得起查吗?
所以说,即便宗馥莉9月12日提出辞职是主动“以退为进”,到10月10日辞职获准也是被动“战略转进”了。
而且,所谓“战略转进”,也进无可进。宗馥莉手上的“娃小宗”,啥也不是。
宗馥莉对“娃小宗”定下了300亿的年度销售目标,可谓信心满满。真不知道她的底气从哪儿来的?
中国的软饮料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血红血红的红海。别说新创的“娃小宗”,就是娃哈哈近年来的情况也相当不好,市场份额一降再降,被老对手农夫山泉拉开了距离。而且,新品开发无一成功,还是靠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等老产品撑场面。娃哈哈也就这样了,全方位复刻娃哈哈的“娃小宗”能打开局面?
宗馥莉本人的经营能力也十分存疑。当年宗庆后曾经授权她管新产品研发推广,这是对接班人的历练。可是,宗馥莉并没有出色的表现。宗庆后晚年的娃哈哈暮气沉重,身处决策中心的宗馥莉也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至少迄今为止,宗馥莉的职业履历只能说是乏善可陈、毫无亮点。
最让人不看好的,是“娃小宗”的品牌。纯净水、软饮料,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头部各家的产品大差不差,品控、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都类似。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要么是尝新,要么是认熟。这“娃小宗”占了哪头?说新吧,复刻娃哈哈实在说不上多少新意。要说认熟吧,正版娃哈哈还在。而且,本意是沾光娃哈哈,可是宗馥莉把家务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庆后跌落神坛,对娃哈哈品牌的负面影响极大。就算趁着这一年多豪门之乱吸点流量,也很难维持久。总之,上下大量一番,完全看不出“娃小宗”的卖点在哪儿。
其实,“娃小宗”的不伦不类,正体现了宗馥莉“二代身份”的尴尬。宗馥莉要是真有独立创业的叛逆自信,就该抛开娃哈哈开创独立品牌。不计成败的决绝,也是好汉一条。没有猛进的勇气,安心女承父业,守好娃哈哈的一亩三分地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现在这个样子,接手个附庸企业,掏空本体做大做强,偏偏还要给自家产品留个“娃”字,一堆剪不断的商业脐带。真可谓进退失据,不上不下。有心“精神弑父”彰显独立,终究还是走不出父辈的余荫。一通操作猛如虎,还把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搞得元气大伤。何苦呢?何必呢?
“娃小宗”不是“战略转进”的前进之路,宏胜集团也不是宗馥莉安全落地的退路。严学峰“进去”了,宗馥莉还睡的着吗?宗馥莉接盘娃哈哈,折腾能力的确很强,却是拙于谋事也拙于谋身的瞎折腾,何其不智?
网上有“宗馥莉怎么做都对”的铁杆派,很多是出于对她个人经历的同情。的确,宗馥莉早年的生活经历,很值得同情。父亲的情人以自己陪读身份获得签证一起赴美生子,给一个未成年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多大,无法想象。所以,宗馥莉叛逆一点、愤怒一点,哪怕出格一点,都可以理解。但是,对她个人经历的同情是一回事,对她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评价是另一回事。
既然接手了自家的企业,那就要承担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经营的成败,论迹不论心。有天大的个人理由,也不能把企业当作“复仇”的工具。娃哈哈集团上万员工、大大小小的供应商,都要努力讨生活的,凭什么成为宗馥莉任性的牺牲品?家事和企业经营的公事一通乱炖,宗馥莉不是合格的企业经营者。不是霸道总裁,只有霸道,却当不好总裁。也不是独立女性,只会砸自家的锅,却又剪不断商业脐带,谈何独立?
总而言之,宗馥莉还是及时退场吧,对自己、对娃哈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