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曾经依赖息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如今正遭遇严峻挑战。近期,多家银行股东大会上,“净息差跌破不良率”成为高频热词,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行业盈利空间的压缩,更预示着银行必须寻找新的破局之道。
低利率时代,银行面临三大灵魂拷问
经济周期波动加剧,银行如何稳健穿越周期?低利率成为“新常态”,银行如何修炼内功?同质化竞争白热化,银行差异化出路何在?这些问题,如同三座大山,压在每一家银行的肩头。然而,压力之下,总有银行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韧性,甚至呈现出“边际改善”的势头。观察这些银行的路径,不难发现,“向客而生”——深度绑定客户、构建客户生态,正成为一条被验证的有效破局之路。
民企服务:从“不敢碰”到“深绑定”,价值何在?
民营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活力之源,其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但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却是银行眼中的“烫手山芋”。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客户数量庞大,但风险识别难、管理成本高。经济下行期,其生存压力倍增,更让银行风控如履薄冰。然而,面对这片蓝海与风险并存之地,有银行选择了更深的绑定策略,以民生银行为例,其路径颇具代表性。
民生银行一直将“服务民营企业”作为战略定位,但这种“深耕”并非蛮干,而是通过“点-链-生态”模式,构建了一张稳定、可持续的企业客户关系和价值网络。
“点”的聚焦:精准筛选民企中的高潜力客户(战略客户),提供综合化、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形成核心业务支点。
“链”的延伸:以核心企业为枢纽,向上下游供应链拓展服务。2024年,民生银行战略客户牵引的供应链核心客户达到2,494户,比上年末增长1,162户;链上融资对公客户数达到30,498户,比上年末增加15,380户。数据还在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战略客户牵引的供应链核心客户数3,052户,比上年末增长558户;牵引的链上对公融资客户数37,440户,比上年末增长6,942户。
“群”的细分:针对民企差异化需求,划分供应链、科创、外贸等垂直客群,制定专属服务逻辑。对小微客户,嵌入场景化服务以提升便捷性,确保金融支持精准触达。
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银行在周期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更将服务民企从“成本中心”转向了“价值中心”。
零售突围:告别“价格战”,靠“精耕细作”赢得未来
“不做零售,明天没饭吃”的共识仍在,但零售业务本身也遭遇瓶颈:居民消费谨慎、息差收窄、不良压力上升。不少银行开始调整策略,压缩高风险零售资产,转向更精细化的“价值深耕”。国际经验表明,领先银行往往能在周期性调整后,通过精细化运营重塑增长曲线。
在精细化运营的落地过程中,民生银行的探索值得借鉴:
公私联动,协同获客:民生银行尝试打通对公与零售壁垒,通过服务好企业客户,顺势挖掘其高管、员工的个人金融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民生银行代发获客占比由29%提升至42%。2025年上半年,民生银行代发对公客户新增321户;带动代发个人客户新增7.74万人。
场景生态,激活流量:例如,2024年8月以来,民生银行与山姆会员店通过“金融+零售”跨界合作,实现获客质量双升。民生银行提供全天候专属权益,打造极致支付体验,有效促进优质会员转化。
分层分群,精准服务:近年来,民生银行持续优化客群结构,搭建了“分层+分群”一体联动体系,全面推行基础客群集中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经营和数字化营销;精细化运营代发、老年、小微等重点细分客群。2024年,民生银行精细化部署客户旅程2,442个。以标准化服务和专业化配置为核心提升财富客群投资体验;以私银中心服务模式为依托做好私银客群个性化服务。
多位银行业专家肯定道:“高效、高质的获客,分群、分层的活客,专业、个性化服务的留客,像民生银行案例一样,可以总结出,银行零售业务已然通过精细化的运营,走向了价值深耕的长期主义、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
结语:客户生态——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银行的焦虑,是时代变迁投射在金融领域的缩影。净息差跌破不良率,像一声尖锐的哨响,宣告着旧模式的终结。在探索破局的道路上,“向客而生”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它逐渐显露出一种战略路径的轮廓——无论是民企服务中从“点”到“链”的生态构建,还是零售战场上“公私联动”“场景深耕”“分层分群”的精细化运营,其内核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构建深度、稳定、互信的客户关系和价值网络,即“客户生态”。
“向客而生”的底层逻辑是将客户视为长期合作伙伴而非短期交易对象。理解其需求,尤其在经济下行期提供适配价值,在服务客户成长中实现自身稳健发展。而“深耕”则需要摒弃短视的规模冲动,投入资源建立专业能力,如民企风控、零售客群经营等,并保持战略定力。民生银行在民企领域的坚持,正是这种定力的注脚。
基于信任和价值的客户生态,能有效缓冲外部冲击,提供更稳定的业务基础和多元化收入来源,是银行穿越周期的核心韧性来源。对于银行业而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扎深客户根基,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网络,或许是最值得长期投入、也最能抵御风浪的“确定性”策略。这轮周期考验,正是检验各家银行“客户生态”建设成色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