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原文标题:《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头图来自:AI生成
在装修简约、灯光柔和的打酒铺内,金属酒头排列整齐,店员正熟练地为顾客打上一杯按“两”计量的鲜啤、果酒或白酒。没有酒吧的喧闹音乐,也没有最低消费限制,顾客或即打即走,或在吧台旁配着花生米、卤味小吃享受片刻微醺时光——这种“轻量版”饮酒场景,正成为城市消费的新选择。
这股“打酒铺”风潮正从区域市场向全国蔓延。以成都为例,大众点评平台显示,近一年新增的打酒铺数量显著增长,其中“斑马侠打酒铺”已布局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也有23家规模。社交平台上,“低成本创业”的招商话术层出不穷:“7平米10天开店”“日均营收5000-6000元”“4万成本1-2人运营”等宣传语,吸引着创业者的目光。
然而,热闹背后,一个关键问题亟待解答:打酒铺究竟是可持续的商业新模式,还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游戏?
社区街角、地铁口旁,打酒铺正以“茶饮店”的姿态悄然渗透日常消费场景。从外观来看,这些店铺与奶茶店高度相似:明亮的空间、简洁的装修,门头招牌醒目标注“xx打酒”。为贴近社区生活,多数店铺选址在居民区或商业区,强化“日常化”消费属性。
红餐网观察发现,市面上的打酒铺普遍采用20-40平方米的小店模型,通过自助打酒或店员快速服务实现“即买即走”。产品按毫升或“两”售卖,降低消费门槛,SKU覆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洋酒等30-40个品类,口味上甚至引入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常见风味。定价策略也与奶茶店类似,客单价集中在15-35元区间,部分门店通过“85元畅饮”等促销活动吸引客流。
为提升复购率,打酒铺深度运营社群,通过会员体系、主题活动等方式将“打卡客”转化为“回头客”。例如,成都某打酒铺菜单涵盖0.8%Vol低度米酒至63%Vol高度白酒,最低售价15元/500ml,同时推出“周末微醺局”等社群活动,强化用户粘性。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将饮酒场景从社交聚会转向日常消费,试图复制奶茶行业的成功路径——通过性价比产品、便捷门店和社交化运营,让“喝酒”像“喝奶茶”一样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尽管招商宣传中“低成本高回报”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实际运营数据揭示了另一面。红餐网调研显示,开设一家打酒铺的启动资金普遍在10-20万元区间,涵盖装修、设备、物料及运营成本。营收方面,连锁品牌经营者透露,头部门店日营收可达5000-6000元,但普通门店日均3000元已属不错,部分“店中店”模式(如烟酒店改造)日均营收仅数百元。
行业关店率数据更显严峻。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打酒铺闭店率较高,部分上半年开业的门店下半年已悄然退出。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资本涌入打乱了行业培育节奏,头部品牌盲目扩张导致市场“虚火旺盛”:“今天100家,明天200家,加盟商筛选标准降低,赛道失去生命根基。”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关爷打酒创始人黄朝勇认为,市场教育不足是核心痛点:“消费者仍习惯购买瓶装酒,打散酒非主流需求,这需要时间培养。”他强调,区域化差异是连锁扩张的难题:“各地饮酒习惯不同,产品结构、定价、偏好需因地制宜,盲目复制模式行不通。”
木兰打酒创始人叶云则指出,复购率低是行业通病:“开业初期靠尝鲜客流,但酒的消费频次远低于奶茶,后续销售下滑明显。”他以“有温度的酒吧”为差异化定位,通过老板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提升粘性:“每个店铺的灵魂是老板,如何‘卖’自己比卖产品更重要。”
此外,季节性波动、SKU增多带来的品控风险、滞销库存优化等问题,也考验着运营者的综合能力。在消费习惯与行业标准尚未成熟的阶段,打酒铺的“奶茶化”故事正经历生存压力测试。
打酒铺的走红,精准捕捉了年轻群体“微醺自由”“高性价比”的消费趋势,以茶饮模式重构酒类零售场景。然而,赛道过热导致的盲目扩张、复购率低迷、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正透支市场耐心。对于创业者而言,需理性评估真实门槛:选址精准度、产品差异化、运营精细化能力,远比“低成本开店”的宣传更具决定性。
毕竟,任何行业的终极赢家,从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看得最透、走得最稳的那一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743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