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以AI叙事为支撑的美国科技股,因市场对泡沫的担忧而持续低迷。核心争论焦点在于:由AI驱动的估值提升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是否已临近见顶?在此背景下,全球AI芯片龙头英伟达的动向备受瞩目。近日,英伟达以一份“炸裂”财报回应市场质疑,暂时缓解了投资者的焦虑情绪。然而,财报中潜藏的风险信号,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多空博弈。

在AI浪潮推动下,英伟达的季度财报已成为全球科技市场的风向标。2026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10月26日),英伟达实现营收同比大涨62.5%,净利润同比增长65%,数据中心业务单季收入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财报透露,Blackwell系列芯片需求旺盛,云端GPU已售罄,直接回应了市场对AI需求见顶的担忧。财报发布后,英伟达股价盘后一度大涨超6%,并带动亚马逊、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及甲骨文等科技巨头股价同步上扬。
在财报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直接驳斥了“AI泡沫论”。他表示,市场对AI泡沫的讨论忽略了关键事实:英伟达的产品适用于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包括预训练、后训练等阶段,与其他加速器形成差异化竞争。Wedbush证券分析师Dan Ives评价称:“在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加剧、科技股承压的背景下,这份财报无异于‘开香槟时刻’。英伟达的稳健盈利和指引是对AI革命的再次验证,泡沫担忧被严重夸大。”
展望下一季度,英伟达预计总营收将达650亿美元(上下浮动2%),且未计入中国数据中心收入,远超分析师普遍预期的617亿美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补充道,2025年至2026年AI芯片订单总额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Dan Ives用“瞠目结舌”形容此次指引上调,认为这将利好微软、谷歌等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及半导体板块。
尽管财报数据亮眼,但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梳理近7个季度财报发现,英伟达应收账款持续上升:第三财季应收账款达333.91亿美元,其中四大直接客户占比高达65%;而2025年第四财季,前两大客户占比仅为33%。更值得警惕的是库存数据——截至第三财季末,库存总额升至197.84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DIO)达117.5天,较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58.64天翻倍,且高于公司过去五年平均值13天。对于宣称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而言,库存攀升显得极不寻常。
此外,客户集中度过高仍是英伟达的业绩波动风险。三季度财报显示,四位直接客户合计贡献了总收入的61%,较上一季度的56%进一步上升。主要客户包括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其资本支出(Capex)计划的变动将直接影响英伟达的订单稳定性。金融咨询公司Summit Insights分析师Kinngai Chan指出:“尽管业绩超预期,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客户资本支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及AI领域循环融资问题。”
更深层的争议围绕英伟达的“循环交易”模式。近期,其通过投资入股客户公司、再由后者购买芯片的模式引发讨论。例如,英伟达投资100亿美元于Anthropic,后者则承诺购买300亿美元由英伟达芯片支持的AI算力服务。高盛估计,此类交易可能占英伟达明年销售额的15%。这种模式虽能短期提振业绩,却也加剧了市场对其真实需求的质疑。
市场对英伟达的看法呈现明显分化。摩根大通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215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对营收预期持乐观态度;D.A. Davidson、Sanford C. Bernstein、UBS等机构近期重申买入或上调目标价。多头阵营的核心逻辑是:AI需求未减弱,大型云厂商仍在疯狂扩张算力,且Blackwell和Rubin平台具备中长期潜力。
空头阵营则以“硅谷风投教父”Peter Thiel为代表。其旗下Thiel Macro基金在2025年第三季度彻底清仓英伟达,卖出约53.77万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此次减持释放了强烈信号:即便经验丰富的科技投资者,也对英伟达的超高估值与潜在风险保持警惕。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将英伟达持股数从723万股减至251万股,减幅约65%;软银更直接清仓,以58.3亿美元卖出所持股票,理由是“资金需用于融资”。
从技术视角看,学界对“AI泡沫是否破裂”的判断更为复杂。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胡延平表示,当前AI领域存在局部过热和短期投机现象,对泡沫的警惕是必要且健康的。然而,将AI革命简单等同于“终将破裂的泡沫”,可能低估其变革的深度与广度。他指出,AI的资本泡沫客观存在且必然回调,但真正的中长期风险在于:AI对就业、产业、经济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冲击若缺乏及时解决方案,可能反噬自身发展。
胡延平认为,目前AI已在内容生成、客服、营销等领域显著提升生产力,并向多模态、游戏娱乐、自动驾驶、电商及具身智能等万亿级新生态扩张。“最终决定AI效能上限的,仍是底层技术范式。”
北京商报记者 赵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