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在红海里卷的能力,但不以它为目标。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摄影|邓攀
“当前具身机器人行业挺乱的。”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为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创业不是靠“卷”价格,而是要在组织效率与制造成本上建立壁垒。
作为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张巍的履历贯穿学术与产业: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博士阶段在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深造,随后在加州伯克利完成博士后研究。2011年,他加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17年升任长聘副教授。2019年,张巍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2022年创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
截至目前,逐际动力已完成多轮融资,背后站着阿里、京东、峰瑞资本、明势创投和尚颀资本等企业和机构。其技术路线从四足机器人起步,逐步拓展至双足与人形,2025年7月正式发售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LimX Oli,起售价15.8万元,号称“全球性价比最高”。
来源:受访者
张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循序渐进:“苹果不是乔布斯成立时就推出iPhone,而是从卖电脑起步。”他给逐际动力设定的目标,是成为机器人领域的“iPhone”——通过通用平台吸收长尾需求,既可做A任务,也可做B任务,无需改造环境或调整构型。
“通用的真正价值在于生态。”张巍用“App”比喻人形平台的能力:当2~3个“App”成熟后,需求将如“吸星大法”般聚集。他强调,人形机器人的终局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创造增量价值。因此,逐际动力不以销量为指标,而是聚焦易用性、用户需求挖掘与软件生态完善,希望未来一两年内,让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开发机器人。
“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中,我们希望能卖到全国最好。”张巍对LimX Oli的市场表现充满信心。
张巍的机器人研究始于2005年,2017年转向运动控制与强化学习方向。当时,国外硬件条件受限,如波士顿动力的设备价格高昂,多数团队难以承担实验成本。2019年,他选择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看中深圳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与南科大的国际化环境。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回忆,张巍在美国任教时便希望推动机器人产业化,他认为中国更适合这一目标。2021年,在马斯克公布人形机器人概念前,张巍团队已实现全球首个基于端到端强化学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Digit室外行走验证。
这段经历让张巍意识到,机器人创新必须依赖快速迭代与工程实践,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坦言:“做个demo和做个产品,中间差太多了。”2022年,他创立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谌骅是他的学生,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9年随张巍回国加入南科大实验室。
来源:受访者
LimX Oli的起售价为15.8万元,张巍称其可能是全球性价比最高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谌骅透露,成本控制的秘诀在于设计阶段的严格管控与核心模块的自研。
机器人关节等动力模块占整体成本的40%~60%,但行业至今未形成统一标准,多数企业依赖外部厂商定制,导致关节与系统能力不匹配。逐际动力从设计初期就统筹关节能力、结构强度与嵌入式硬件的匹配,避免过度设计或能力不足。张巍透露,LimX Oli的自研比例超过90%,整机装配由自己完成,零部件制造与外部合作。
作为教授出身的创业者,张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忘记学术”。他坦言,商业的本质是产品竞争力,而学术与产品的差距巨大。2024年上半年,逐际动力引入前小牛电动联合创始人何卫华,负责供应链与制造。张巍解释,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制造可行性,否则产品可能无法量产。
张巍将管理分为两类:创新型人才需要激发潜能,采用“Context-Based Management(基于情境的管理)”;偏向量产的人才需要严谨设计,采用“Control-Based Management(基于控制的管理)”。他强调,制造与AI所需的人才完全不同,管理方式也应本质区别。
2025年以来,具身机器人行业持续升温。据企查查数据,7~8月期间,超过1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获得融资。逐际动力也在7月宣布完成由京东领投的战略融资。
然而,行业的热度让张巍保持警惕:“从业者大部分人心是乱的,外部的人也看不懂。”他认为,这种“非共识”状态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机遇:“如果怎么赚到钱已经达成共识了,那就是大厂的天下了。”
张巍强调,机器人行业不适用“赢家通吃”的逻辑。他以个人电脑从DOS走向Windows、AI因大模型变得人人可用为例,认为具身机器人终将迎来“Windows时刻”。
来源:受访者
“最终,这家企业的驾驶员是我。”张巍说,“只要方向清晰,踏实去做就好。”